一查就能查到。
两个人很有钱,这事想查也能很快查到。
是徐清的学姐,两个人在大学里
有很多互动,这个更不是什么秘密。
然后又是《创团》的总导演和投资人,徐清手下艺人真正谈得上出道的通告,还就是《创团》。
所以,这么一分析,徐清好像还真就吃了的软饭。
至于袁葫葫的软饭就更不用说了,公司剩下六个人的时候,她就是其中之一,其他五个人当时就是实打实的穷鬼。
整个公司就她一个有钱人,大家自然而然的会琢磨她在六个人当中扮演的角色。
可这个是有个很明显的逻辑漏洞的,那就是徐清本身的实力是完全被抛开了的。
还有,抛开袁葫葫不算,她投的那点股本现在翻了不知道多少番了。
就算是在最开始的时候帮了徐清,可那次赚的更多的其实是她自己啊,包括后面的合作,都是比较赚。
真要算吃软饭,那也是和袁葫葫吃徐清的软饭。
当然,这个逻辑漏洞也不是不能补,因为已经有人在评论区补充,说徐清的创作搞不好就是这两位女富二代找人创作,然后挂在徐清下面的。
不过,这个也很好反驳,因为乍一看有点意思,再一看,不太现实。
可有时候吧,大众接受信息的时候就是这样,一来喜欢阴谋论,比方说徐清这个挂名的事情,就是个纯纯的阴谋论。
二来,会被偷换的概念带跑偏。
就比方说看到某某女孩子一个人去酒吧玩被几个男人猥亵出事的新闻下面,大家都会本能的提醒一句女孩子要保护好自己,尽量别一个人去酒吧。
然后下面就有人开始抬杠,说什么为什么非要教育女孩子一个人不要去酒吧,难道不应该教育男人不要伤害女人吗?
这就是个典型的偷换概念。
罪犯之所以是罪犯,那是因为没受过不要犯罪的教育吗?
根本原因是因为教育了他也没听啊。
如果教育了就行,那读书的时候,一个班上同一批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成绩应该一模一样才对。
但这可能吗?
最后一点,那就是很多人本身就是喜欢通过贬低别人来获得快感的,更是有不少人喜欢装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以此来获得虚假的优越感。
在否定别人这件事情上,他们总是特别的热衷。
可换作以前想要否定徐清得长篇大论,找各种论据来论证徐清不行,这其实很累也需要点水平。
现在好了,直接来一句他是吃软饭的就行了。
仿佛徐清的一切成就,都是因为吃软饭得来的。
要是那些客观的路人或者气不过的粉丝和他辩论,他还会给你来一句你急了,软饭王的粉丝急了。
星堂的办公室内,袁葫葫和两个人现在是一边看新闻一边笑,人都快笑拉了。
倒是徐清面色前所未有的难看。
见徐清的表情实在是阴沉,两个笑了半天的人有点笑不笑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