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之后,康熙却也给予了他们一定的重用。
可惜,他们并未意识到厄运已近。康熙一直不满皇八子的为人作风,并非个人好恶,或许有他对太子偏爱而其极力陷害太子的迁怒,但更多的是因为康熙不愿再见皇权有人图谋,本来储君之权与皇权就矛盾重重,这也是为什么太子最终不能安于太子宝座的原因。如今论为人论名望,皇八子都远胜当年的太子,卧榻之旁其容他人酣睡!即使亲为父子,论及皇权,一样不能幸免被扫除的命运。
死鹰事件后,康熙表现的极为愤怒,认为这是胤禩对自己的诅咒,当即召诸皇子至,责胤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听相面人张明德之言,遂大背臣道,觅人谋杀二阿哥,举国皆知。伊杀害二阿哥,未必念及朕躬也。朕前患病,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无奈,将不可册立之胤礽放出,数载之内,极其郁闷。胤禩仍望遂其初念,与乱臣贼子结成党羽,密行险奸,谓朕年已老迈,岁月无多,及至不讳,伊曾为人所保,谁敢争执?遂自谓可保无虞矣。”康熙终于承认了胤礽的废而复立是其出无奈之举,乃一败招!尔后,康熙说出了更绝情的话:“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康熙谕胤禩“行止卑污,凡应行走处俱懒惰不赴”,停本人及属官俸银俸米、执事人等银米。
这个突然的事件致使胤禝受到致命之击,遭此一举,胤禝大受打击,到处潜行,不愿见人,并一病不起,不见起色。
这次事件可谓厉害!其伤害的是胤禝的心灵,打击是胤禝的尊严,击垮的是胤禝的斗志,这种精神消灭比之肉体更为残忍。
所以,死鹰事件发生后,皇子们都在暗自猜测到底是谁如此做?如此高明?
而晓雪坚定的认为此人就是康熙本人!
其一,若是陷害,又是谁敢在给皇帝的礼物上做出手脚?若被查出,岂不自毁长城?而皇子中,谁愿意牺牲自己而成就他人呢?恐怕没有吧。
其二,事发突然,但康熙连调查之令都未做出,便给予了惩罚,试问为何?毕竟这等罪名,不经查实而定罪总是说不太过的!所以,康熙如此,要么是气怒攻心要么便是不愿深究。
综上所述,结论不难看出。
说来,这一招的狠厉是所有人都难以望其项背的!毕竟在这个时代,有什么比不孝的罪名更大!而又有什么比让一个视名誉尊严高于生命的人失去人心名望给的打击更大呢!
所以,康熙帝不愧是康熙帝!
而胤禛,是何等聪明之人!晓雪明白虽然她什么都没说,但胤禛也已经从博尔多和魏经国这些幕僚的谈论中拼凑出了真相!
所以,保持缄默,是他的态度。就像前两年他所做的一样。
其实,太子二废后,胤禛曾想过要提胤祥之事,可是一直未侯到时机。后来,风云变幻,他父皇的心思又是如此难以捉摸,他也只能小心翼翼。
如今,胤禝之事,对其震撼可谓不小!他的父皇啊,那深沉如海的心思,真是太难让人捉摸了!
太子二度废立,胤禝所付出的心力该说是最多的。就算太子不肖,本就不成器,那么胤禝一党也是功不可没,起码他们是最有效的催化剂,在加快太子走向毁灭的道路上从未停歇!
这番感觉,或许不是众人皆知,但是康熙心里却是了然。所以,太子被废,这笔账自然要算到胤禝的头上。
对于二废,康熙自云谈笑处之,不如一废那样痛心疾首,可事实是,这次风云牵扯之人也不在少数。是的,即使康熙掩饰了伤心,也掩饰不去心头掠过的百般滋味。作为皇帝,太子不可不废,但作为父亲,此仇不可不报!
多么矛盾啊!
可皇家之中,处处矛盾,又处处和谐!这就是天家!
——————————
埋头做好分内事,朝中之事不多言!
功名富贵不贪恋,躬耕读书有乐趣!
这就是胤禛要做出的样子。
全是做给外人看的,当然,最重要是做给他那个心思深沉的父皇看的——这个结论在胤禛即位成为著名的雍正帝后,我们不难推论得出。
但,如今,在圆明园中,看着他自得其乐地穿着布衣,带着斗笠,拿着瓜瓢,拎着水桶,浇种着他的那块试验田,你真的不会以为这只是戏!
若这真是戏,那么胤禛便是最好的演员。因为,他是真的入戏,而且在这场自导自演的戏中,感受到了惬意。
每每此刻,晓雪总是在一旁用心地看着他,含着玩味的笑意,然后将他可爱的模样一笔笔勾勒在她的画布上。
过后,胤禛总会挑着眉毛对她的画进行品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