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中午,我驾车回到离尤莉金斯湖不远的花园别墅。刚刚进客厅门,我就听见楼上的卧室里有轻微的响声,那种响声我太熟悉了,是我那把阿马提小提琴发出的声音。“有小偷!”我一个箭步冲上楼。
果然不出我所料,一个大约12岁的少年正在那里抚摸我的小提琴。那个少年头发蓬乱,脸庞瘦削,不合身的外套鼓鼓囊囊,里面好像塞了某些东西。我一眼瞥见自己放在床头的一双新皮鞋失踪了,看来他是个贼无疑。我用结实的身躯堵住了少年逃跑的路。
这时,我看见他的眼里充满了惶恐、胆怯和绝望。就在刹那间我愤怒的表情顿时被微笑所代替,我问道:“你是拉姆斯敦先生的外甥鲁本吗?我是他的管家,前两天我听拉姆斯敦先生说,他有一个住在乡下的外甥要来,一定是你了,你和他长得真像啊!”
听见我的话,少年先是一愣,但很快就接腔说:“我舅舅出门了吗?我想我还是先出去转转,待会儿再来看他吧。”
我点点头,然后问那位正准备将小提琴放下的少年:“你很喜欢拉小提琴吗?”
“是的,但我很穷,买不起。”少年回答。
“那我将这把小提琴送给你吧。”我语气平缓地说。
少年似乎不相信小提琴是一位管家的,他疑惑地望了我一眼,但还是拿起了小提琴。临出客厅时,他突然看见墙上挂着一张我在悉尼大剧院演出的巨幅彩照,于是浑身不由自主地颤栗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跑远了。我确信那位少年已明白是怎么回事,因为没有哪一位主人会用管家的照片来装饰客厅的。
三年后,在墨尔本市高中生的一次音乐竞技中,我应邀担任决赛评委。最后,一位叫梅里特的小提琴选手凭借雄厚的实力夺得了第一名!评判时,我一直觉得梅里特似曾相识,但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颁奖大会结束后,梅里特拿着一只小提琴匣子跑到我的面前,脸色绯红地问:“布里奇斯先生,您还认识我吗?”
我摇摇头。
“那您一定认得这把小提琴……我一直珍藏着,直到有了今天!”梅里特热泪盈眶地说,“那时候,几乎每一个人都把我当成垃圾,我也以为我彻底完蛋了,但是您让我在贫穷和苦难中重新拾起了自尊,心中再次燃起了改变逆境的熊熊烈火!今天,我可以无愧地将这把小提琴还给您了……”
梅里特含泪打开琴匣,我一眼瞥见自己的那把阿马提小提琴正静静地躺在里面。梅里特走上前紧紧地搂住了我,三年前的那一幕顿时重现在我的眼前,原来他就是“拉姆斯敦先生的外甥鲁本”!我的眼睛湿润了。我知道,我的善良震颤了这位迷途少年的心弦,让他重树生命的信念。
老子说:“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什么意思呢?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老子还说,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救人不只是圣人能做,凡人也有能力去做。我们做不了圣人,但可以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人。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需要积一些功德的。积功德莫过于救人,救人最好是救他的心。把他的颠倒心变成安祥心,你就彻底地救了他。一个善良的人,能用自己的善良去感染、去改变那些迷失了方向的人,使他们最终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为实现人生目标而拼搏。
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
任何一个生命都有别人不可超越的
价值和特质。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保持
一颗柔软的仁慈博爱的心,善待身边的每一个生灵。
近年来,虐待动物的事件不断发生。人类间暴力和虐待动物间的关系紧密,虐待动物是令人憎恶的,是不道德的,虐待动物行为严重影响社会文明发展。
人类在自然界中属于动物类,只是由于其社会属性高度发达才居临于众生、为所欲为,不仅人口膨胀,而且欲壑难填,肆意对大自然的其它生命生杀掠夺。对异类的态度实际是现代人类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
古代东方文化追求天人合一、仁爱及物、慈悲为怀。主张人与万物的和谐,反对任意杀戮、虐待动物。人类的发展史也是驯化、利用动物的历史。动物为我们提供饱暖之需、精神安慰和身心享受,可以说,动物满足着人类的生活。所以,我们应怀虔敬之心、感恩之情对待动物,不可虐待、折磨、欺辱动物。
前不久,媒介披露一些地方开设射杀动物的见血娱乐活动,拿动物的痛苦取乐,从动物的哀鸣、挣扎、抽搐、流血中寻求刺激。有人说这叫兽性大发,其实这种超出生存所需的嗜好是所有野兽所望尘莫及的,是人类行为的变态。从对待动物的态度,往往能衡量出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
唐朝时江西有一位猎人,他非常喜欢打猎,但却厌恶出家人。有一次,他追赶一只小鹿,小鹿为了逃命,慌不择路,竟然跑到了马祖道一禅师的禅院里。
猎人直奔禅院而来,正好碰到马祖禅师在寺院门口,那人下马问马祖道一禅师:“师父,有没有看见一只小鹿从这里经过?”
马祖道一禅师反问:“你是什么人?为何追一只小鹿?”
那人回答:“我是猎人。”
马祖禅师一听来了兴趣,接着又问:“那你一定懂得箭术?”
猎人很自豪地回答:“当然懂得。”
“那你一箭能射中几只鹿?”马祖问。
那人回答说:“一箭就射一只。”
马祖禅师说:“那你不懂得箭术!”
那人愣了,有些莫名其妙,不服气地问道:“难道大师也懂得箭术?”
马祖道一禅师反问他:“你不相信吗?”
“不敢,不敢。”那人有些纳闷,“请问大师一箭射几只鹿?”
马祖道一禅师平静地回答:“我一箭能射一群。”
那人有些惊讶:“它们都有生命,大师何必非要一箭射一群呢?”
马祖道一禅师反问道:“射一只是射,射一群也是射。都是有生命,有什么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