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成大事必备的8大绝学是什么 > 第五章 能言善辩磨练自己的好口才(第4页)

第五章 能言善辩磨练自己的好口才(第4页)

赵奢担任赵国的田部吏时,负责征收农田租税。

可是,赵王的儿子平原君依仗自己的显赫地位,不肯向国家纳税。这件事在赵国反响很大,大家都想看赵奢的热闹。如果对付不了平原君,赵奢的税官也就当不下去了。赵奢命人把平原君家的管事找来,管事根本看不起赵奢:“天下都是赵家的,平原君交不交税,你赵奢管得着吗?”

“不错,天下是赵家的,”赵奢的说话声音并不高,却很有力量,“可是,你知道交税的规定是谁制订的?”

“当然是赵王制订的。”管事轻蔑地说。

“那么,你知道不交租税有什么罪呢?”赵奢问道。

“不知道!”管事不耐烦起来,“快别罗唆了,我要走了。”

“抗拒国法,不交租税,该当何罪?”赵奢大声地问左右的幕僚。

“杀!”幕僚们齐声回答。

“你赵奢敢吗?”管事不以为然地说。

“我敢!”赵奢令刀斧手把管事推出去斩了。

接着,第二个管事又被叫到赵奢衙中,还是不肯交税,又被赵奢杀了。一连杀了平原君家9个管事。

消息传到平原君那里,平原君咬牙切齿大骂赵奢,一定要杀他以泄心头之恨。

赵奢知道平原君要杀自己,就自个儿走到平原君的府上,说:“我这样做,完全是为了维护赵国的利益,其中包括维护你平原君的前途。”

平原君说:“你一连杀了我9个管事,还是为了我好吗?”

赵奢解释说:“你在赵国是地位很高的公子,如果我纵容你家不按法交税,大家一定要争相仿效,赵王制订的国法就没有威严了,国库也就日益空虚。这样必然遭到其他国家的侵略,赵国轻则损兵割地,重则遭到覆灭。如果没有了赵国,怎么还会有你平原君的一切利益呢?相反,如果你能带头按国法交税,赵国上下都会令行禁止,国家就会强盛,赵国就会巩固。你平原君的势位富贵,就不会受到一丝一毫的损失。两者比较,到底怎样做对你有利呢?”

平原君听到这里,完全理解了赵奢的忠心,立刻补交了税收,又把他推荐给赵王。赵王提拔赵奢担任管理国家赋税的官。在赵奢的努力下,国家仓库得到了充实,赵国的老百姓也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后来,赵奢又被提拔为将军。

赵奢正是抓住了关键之处,对平原君晓以利害,以理服人,这样很快就让平原君信服了。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确有不少人不懂得如何把关键的话说出来,结果让自己白白丧失了很多的机会。

有一个年轻人,工作能力很强,也很受老板的赏识,但他不太满意自己的薪水,准备要求老板给他加薪。但每当面对老板,特别是当老板说出“什么事”三个字的时候,原先好不容易鼓起来的勇气就瘪了下去,只好找个借口搪塞过去了事。经过5次失败后,他终于无法忍受自己的懦弱,大着胆子向老板提出了他的要求。虽然老板感到有点突然,但还是跟他就双方的想法、要求等进行了沟通交流,并在最后对他的要求表示了认可,而且说了句话:“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呢?”

很多人就像这位年轻人一样,平日里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可一到关键时刻就哑火掉链子,事后却又免不了后悔不迭自怨自艾。求职时,有的人觉得提条件不好意思,于是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结果得到的合同并不满意;工作中,尽管与同事经常交流关系很好,但因为事事谦让,结果别人风光无限,自己却一直是两手空空;面对上司,虽然很注重与他们进行沟通,也懂得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但由于觉得沉默是金,说话时战战兢兢,生怕有一丝一毫的差错,好的主意、好的想法都是别人提出来的,结果很难被提升,只能选择默默无闻。

有些人说不出关键的东西,不是不知道什么是关键的东西,而是不好意思开口,往往是话到了嘴边,又去顾左右而言他。如果你确实缺乏这么一点点勇气的话,就看看老鹰是怎么喂成的吧

根据动物学家所做的研究,老鹰之所以能够成为所有鸟类中最强壮的种族,与它们的喂食习惯密切相关。老鹰一次能够孵生出大约四到五只小鹰,由于它们的巢穴很高,猎捕回来的食物虽然不少,但能够拿到窝里喂小鹰的却不多,所以每次都只能喂食一只小鹰。而老鹰的喂食方式并不是依据平等的原则,而是哪一只小鹰抢得凶就给哪一只吃,在这种情况下,不争不抢的那些小鹰就会因为吃不到食物日渐瘦弱,逐渐死亡,存活下来的则是那只最为凶狠的。如此代代相传,老鹰一族愈来愈强壮。

我们不难发现,活下来的小鹰并不是因为它从一开始就强壮,也不是它有什么别的更多的优势,所有的小鹰起点都一样,面临的环境也一样,不同的是活下来的是那些能说出与生存密切相关的东西和因为敢说而得到关键东西的那一只。自然界是这样的,人类社会更是如此,“公平”永远不可能成为组织中的公认原则,因为组织若无适当的淘汰制度,常会因小仁小义而耽误了进化,在竞争的环境中就会遭到自然淘汰。这样物尽天择、适者生存的故事在我们的周围随处可见,比比皆是。我们面对的机会和小鹰一样少,但竞争的对手却是小鹰的无数倍,不把关键的东西说出来,怎么行呢?

察言观色再开口

你必须要明白,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话是说给别人听的。说不说由你做主,有没有用由别人决定。没用的话没必要说,说了也白说,很简单,那是废话。所以,要让说出来的东西有用,至少不至于成为废话,你需要学会关注听者的表情。

关注听者的表情,说俗了实际上就是“察言观色”。古人其实并不反对“察言观色”,甚至有的时候还极为提倡。只是到了上个世纪,“察言观色”才逐渐成为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而现今,随着学术理论的不断完善,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察言观色”已经成为了许多人信奉和推崇的一种极其重要的职场EQ能力。

加德纳博士在他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把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包括对他人脸部表情、声音、动作的敏感性,辨别不同人际关系的暗示以及对这些暗示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称作为“人际智能”。缺乏“人际智能”的人,很难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也很难在社会实践中取得成功。沟通学者的研究发现,人们在沟通时,有7%的效果来自于说话的内容,38%取决于声音(音量、音调、韵脚等),而有55%取决于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因而,在解读他人心意时,重要的不只是听他说了些什么,更要紧的是看他怎么说。可见,由于人们之间超过90%以上的交流都是通过非语言方式完成的,所以说话不仅要用嘴巴,更要用眼睛。

当然,“察言观色”不是拍马奉承,关注别人的表情也不是说要投谁的所好,要用假话去蒙蔽别人。我们赞同“察言观色”,提倡与人交流时“关注别人的表情”,目的为了使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能够尽量选择别人容易接受的方式,使别人能够真正听懂和接受我们所说的东西,增强说话的效果,提高交流的效率。

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晏子就是一个“察言观色”的高手。

齐庄公看重勇力不重视仁义,偏护那些勇武有力的大臣,而许多有才干的文臣得不到重用。这样的做法慢慢滋长了武官们的骄傲情绪,他们傲视文臣,欺压百姓,搞得官风民风越来越坏。一些大臣进言检举,非但没有使齐庄公改变想法,而且轻者被流放,重者被杀头。

身为齐国的相国,晏子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他没有像别人一样贸然行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采取了一种非常巧妙的进言方式。

一日,齐庄公在花园里与妃子下棋,听说晏子前来求见,就撇下了妃子请这位棋坛高手与他对弈。晏子也不多话,两个人就在棋盘上你来我往地下了起来。晏子在棋局上猛冲猛打,虽然吃了庄公不少的子,但在庄公的沉着应战下,还是输掉了棋局。庄公深知晏子在棋上的造诣要高出自己很多,如此输棋很出乎意料。于是就疑惑地问晏子:“相国文韬武略,满腹才学,帮助寡人治理国家都驾轻就熟,为什么这局棋会下得如此差呢?”晏子说:“臣有勇无谋,输棋自然是在情理之中了”接着他又话题一转说:“下棋是这样,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光靠勇武是不行的。”

应该说,齐庄公还是有些自知之明的。他在晏子的委婉批评下,对自己偏爱武力不重仁义的做法,有了一定的警觉,但仍旧不能一下子完全转变过来。于是,就坦率地问到:“请相国直言,古时候有没有哪一个国君,依靠勇力可以安邦定国的呢?”

晏子回答说:“夏朝末年有大力士推侈、大戏,殷朝末年有勇士弗仲、恶吏,这些人都能日行千里,力擒虎豹,可他们却不能挽救夏、殷的灭亡。夏、商的覆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光靠勇力而不行仁政,没有一个不失败的”。

庄公仔细体会晏子的肺腑之言,认为他说得很对,就恭恭敬敬地表示了感谢,并接受了文武并重,实施仁政以固国本的主张。

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也是一个善于“察言观色”的高手。

有一天,李世民满脸怒气,要杀为他养马的人,旁人没有一个敢替养马人说话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