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我们把人生说的千姿百态,说的天花乱坠,人生不能离开一个词,要不也没有生不逢时,时势造英雄存在的必要了,它就是机遇。机遇能使人生更加光彩夺目,也能使人生暗淡无色。关键在于我们会不会抓住,把握,利用机遇。
人的一生有很多的机会,关键是看你自己怎么把握,有时候只是一句话,有时候是一个微小的动作,或着更悬乎的是你自己的一个表情,所以说我们在任何条件下都要打起精神,使我们的朋友感觉到我们很有活力,精神百倍,充满着希望,充满着机遇。
心里有本“忍”的账
能忍辱者必能负重!能忍辱负重者也必定是生活的强者,能打开机会的大门!
“忍”字头上一把刀。古人为何如此造字?恐怕是为了给后人一个警示,要学会忍让,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告诉我们,遇事则忍,方可成功。
元朝末年,元顺帝荒淫无道,民不聊生,逼的天下皆反,当时诸侯并起,义军多如牛毛。灭元后,大家为了那个九鼎之位,杀的你死我活,但最后天下却归了开始实力不算强大的朱元璋。朱元璋之所以能笑到最后,一统天下,其秘诀就是一个“忍”字。
当年朱元璋统率的义军占领金陵后,在各路诸侯为王位杀的昏天黑地时,他却采纳谋士高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在金陵招兵买马,积草囤粮,一忍就是十年。因他不称王,没人把他当作竞争对手,在各路义军相互拼杀,元气耗尽时,朱元璋图穷匕现,持生力军一举荡平天下,开创了大明王朝。
所以,在前途不明朗时,请忍让。守得云开见月明,待弄清形势再勇往直前,冲向心中的圣地。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学会忍让,就一定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
任何一种获取,都含有亏的成分,同样,任何一种忍让,也都含有获得机会的成分,就看你如何摆平忍让和机会的利弊关系。就比如义德利失,有的人在此处吃了亏,但在彼处却获得了利益;有的人在此处获得了利益,却在彼处吃了亏。有的人吃的亏在明处,而获益却在暗处;有得人获益在明处,而吃亏却在暗处。如果你心里有一本“忍”的账,那么你就不会因忍中有失而不安。
张良是汉初的功臣,与韩信、萧何合称“汉三杰”。张良的祖父、父亲原均是韩国宰相。韩被秦灭亡后,他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未中,改名逃亡到下邳藏匿。
据《史记?留候世家》记载:他有一次在下邳桥上散步,遇到一位穿布短衣的老者,那老人故意将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喝令张良到桥下给他取鞋。刚开始张良感到非常生气,但是看到老人如此年迈,就忍着性子给老人取回了鞋。可那老人又得寸近尺地命张良给他穿上,张良忍住了气愤,又跪着替他穿好。老人却连声谢谢都不肯说,只是笑笑就走了。没有走多远,老人又回来,对张良说:“你这孩子还不错,可以教导,五日后天明时,在这里和我会面。”张良点头答应。
五天以后,天刚亮的时候,张良来到了桥上,可是老人已经到了,看到张良来,老人生气地指责他失信,与老人约会不应迟到,并说:“再过五日早点来。”
五天之后,鸡刚啼鸣,张良就到了桥上,可老人又已站在桥上等他。这次老人转身就走,并且生气地说:“过五天再早点来。”
又过了五天,这一次,张良半夜就到桥上去等。不久,老人来了,看到张良已经来了,很高兴,夸奖张良这一次没有失约。老人拿出一部书,说:“读了这部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10年后就会得到验证。13年后,我们会在济北见面,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老人就走了。
天亮以后,张良看老人送的书,原来是一部《太公兵法》。相传,张良得到此兵书以后,刻苦研读,才干大增,后来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曾为刘邦六出奇计,为刘邦打下江山立下了汉马功劳。
忍让,是人生大智大勇的一种表现,它不计较一时的高低,也不计较眼前的荣辱得失,而是胸怀全局,放眼未来;忍让,是人生的一种美德,它以宽广的胸怀,无私的心灵去容纳和感化人和事;忍让,更是人生的一种崇高修养,面对荣辱得失、功名利禄,心静如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笑看花开花落,最终收获一份丰厚的人生果实。
想想生活的经历,其实生活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懂得如何忍耐,智慧的一半真谛就在其中,容忍愚蠢与屈辱更需要意志!男儿之所以能够包羞忍耻,是因为我们气度宽广,能够审时度势,因为心中我们还有更为远大的抱负。韩信少年能蒙受胯下之辱,后来官拜淮阴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以三千越甲吞灭吴国,由此可见忍耐的力量。
莫让自己打败自己
要取得事业成功、生活幸福,重要的是要有积极的自我心态,要敢于对自己说:“我行!我坚信自己!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就像释迦牟尼佛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没有翻不过的山,也没有盤不过的河,只是因为不相信自己能力的人多了,世界上才有了“困难”这个词。
1862年9月,美国总统林肯发表了将于次年1月1日生效的《解放黑奴宣言》。在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一位记者去采访林肯。他问:“据我所知,上两届总统都曾想过废除黑奴制,‘宣言’也早在他们那时就起草好了。可是他们都没有签署它。他们是不是想把这一伟业留给您去成就英名?”
林肯回答:“可能吧。不过,如果他们知道拿起笔需要的仅是一点勇气,我想他们一定非常懊丧。”林肯说完匆匆走了,记者一直没弄明白林肯这番话的含义。
直到1914年林肯去世50年后,记者才在林肯留下的一封信里找到了答案。
在这封信里,林肯讲述了自己的幼年时的一件事:“我父亲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西雅图的一处农场,地上有很多石头。有一天,母亲建议把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的话,原来的农场主就不搬走了,也不会把地卖给我们了。那些石头都是一座座小山头,与大山连着。”
“有一年父亲进城买马,母亲带我们在农场劳动。母亲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石头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不长时间就搬走了。因为它们并不是父亲想象的小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块,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林肯在信的末尾说:有些事人们之所以不去做,只是他们认为不可能。而许多不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
这个故事很有启迪性。它告诉大家,有的人之所以不去做或做不成某些事,不是因为他没这个能力,也不是客观条件限制,而是他内心的自我想象首先限制了他,是他自己打败了自己。
一些成功学研究大师分析许多人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天时不利,也不是因为能力不济,而是因为自我心虚,自己成为自己成功的最大障碍。
有的人缺乏自重感,总觉得自己这也不是,那也不行,对自己的身材、容貌不能自我接受,时常在人面前感到紧张、尴尬,一味地顺从他人,事情不成功总觉得自己笨,自我责备,自我嫌弃。
有的人缺乏自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有的人缺乏安全感,疑心太重,对他人的各种行动充满戒备;有的人缺乏胜任感,工作中缺乏担当责任的气魄,甘心当配角;也有的人反其道而行之,为掩饰自己的缺点或短处,夸张地表现自己的长处或优点。
这些人真正的敌人是他们自己。
每个人在一生之中,或多或少总会有怀疑自己,或自觉不如人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