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又对他说:“把咖啡冲上。”年轻人再也忍不住了,“叭”地一下把盒子扔在地上:“我不干了!”说完,他看看倒在地上的盒子,感到心里痛快了许多,刚才的愤怒全释放了出来。这时,这位傲慢的主管站起身来,直视他说:“年轻人,刚才让你做的这些,叫做承受极限训练,因为我们在海上作业,随时会遇到危险,这就要求队员身上一定要有极强的承受能力,承受各种危险的考验,才能完成海上作业任务。可惜,前面三次你都通过了,只差最后一点点,你没有喝到自己冲的甜咖啡。现在,你可以走了。”
成功与失败往往只是一步之差,如果多坚持一秒钟,就会向成功多迈一步,有时这一步就决定了你的成功与否。遗憾的是,很多人往往是在最后一秒钟的时候放弃了。这一点也是许多人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机会运筹,进退结合
我们可以反观进退之道是一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最稳妥的办法。也许,对于那些有头脑的人来说,暂时的退是为了获取下一次更猛烈进攻的机会。
进退之学,历来为人重视,其隐含着做人办事之道。我们知道,人生中总有迫不得已的时候,该怎么办呢?大凡人在初创崛起之时,不可无勇,不可以求平、求稳,而在成功得势的时候才可以求淡、求平、求退。这也是人生进退的一种成功哲学。
(1)后撤是一门做人的哲学。
为什么要后撤,因为再往前面冲,就可能遭遇大麻烦,甚至大危险。换句话,也许退一步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一步,这个道理,人人皆知,但有许多人就是做不到后撤一步,总是想向前逼进,结果是适得其反。在做人之智中,后撤哲学令人深思、反复玩味。
(2)在进退之间明白人生道理。
早在安庆战役后,曾国藩部将即有劝进之说,而胡林翼、左宗棠都属于劝进派。劝进最力的是王闽运、郭嵩焘、李元度。当安庆攻克后,湘军将领欲以盛筵相贺,但曾国藩不许,只准各贺一联,于是李元度第一个撰成,其联为:“王侯无种,帝王有真。”曾国藩见后立即将其撕毁,并斥责了李元度。在《曾国藩日记》中也有多处戒勉李元度慎审的记载,虽不明记,但大体也是这件事。曾国藩死后,李元度曾哭之,并赋诗一首,其中有“雷霆与雨露,一例是春风”句,潜台词仍是这件事。
在进退关系上,曾国藩把握得极好,他不愿只做一个只知进而不知退的人,因为他相信这样一句话:“退身可安身,进身可危身。”
不善进退者,自然是败者。我们知道过于急进者,常会自以为聪明至极,从而在某一天突然遭到大败。因此进是基于摸准对方心理的行为——只有摸准对方,才能进行有效的行动,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道理。有头脑的人在这方面做得很出色,即摸透对手的弱点,以退为进,把“退功”发挥得淋漓尽致。
机会分析,攻守有度
做人办事必须有攻守转换之计,即通过“知己知彼”的方法,抓住各种机会取得“百战不殆”的效果。
《兵法·谋攻篇》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必然每战必败。
只要做到“知己知彼”,就会做到百战无不利。《三国演义》中的锦囊妙计正说明了这个问题。赤壁之战,孙、刘联合抗曹,大破曹军,暂时解除了北方的威胁。之后,孙、刘之间开始了荆州的争夺。当时,刘备中年丧偶,失去了甘夫人。周瑜得知这一消息,便向孙权献上一计,派人前往荆州为刘备说媒,假意将孙权之妹嫁给刘备,然后骗刘备至东吴招亲,扣为人质,逼还荆州。孙权派吕范前往提亲,刘备“怀疑未决”。但诸葛亮胸有成竹,料知东吴之谋,让刘备答允这门亲事,而且会使“吴侯之妹,属于公;荆州又万无一失”。然后,诸葛亮坐镇荆州,令勇将赵云带500兵士,保驾刘备去成亲。临行前,诸葛亮授与赵云三个锦囊,并嘱咐赵云按囊中“三条妙计,依次而行”。赵云牢记军师嘱咐,依锦囊所授之计而行,使刘备东吴之行化险为夷,顺利招亲,得了“佳偶”,而且安全返回荆州。使孙权、周瑜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结局。
人们佩服诸葛亮料敌如神,计谋高超绝伦。其实,诸葛亮是在完全了解吴国君臣的心计的情况下订立的妙计。由此可见,在兵法上强调“知己知彼”,在做人办事时同样如此——只有知道别人想什么,才知道自己干什么。
善为事者,时时心中有数,绝不在没有算计的情况下,随意出手,否则就叫乱出手。当然,一个人善于抓住时机,见机而进,固然是英雄本色,但激流勇退,能见好就收,适可而止,也是智者之举。这一切都取决于心中之数。适可而止,就是在竞争事业中,时刻注意和自身利益相统一的数量界线,绝不超过度,绝不使事情发展到反面。同样,为人处世都有一个保持质的数理界限,也就是度。超过或者不及,都会使事物的性质发生变化。度的存在,要求我们无论做何种事情,都应有个度量分析,做到“胸中有数”,方可攻守转换。
就心力高低的区别而言,不在能不能做什么事,而在能否做应该做的事。不该做的事,你做了,即使很巧妙,也只能证明你心力低下;不该做的事,坚决不做,即使显得无所作为,也是心力高超。惟有在纷繁复杂的事变面前,清楚地知道应该做的事和不应该做的事,并相应调整自己的行为,方为智者。荀况曾说过:“知所为知所不为,则天地官而万物役也。”老子也说过“无为而无不为”。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事,无所作为,就是最大的作为!
攻守转换之计体现在一个“度”字上,不可过急过缓,要掌握既求渐进,又求激进的奥妙。处理好“攻”与“守”的关系,需要高明的攻守转换的手段。攻守转换,就是使不符合自己意愿的事物或定式按自己设定的模式和方向运行;攻守转换,是一种强力意志的贯彻,是摧毁之后的重建;攻守转换,是一种武功,也是一种文治。因此,实施操纵此计必须讲求策略,在激进中渐进。
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如何才能让人心服口服呢?其绝招何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必须要有解决问题的眼光和能力,把攻守转换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让可用的人真心产生佩服感。
拥抱磨难,绝处也有逢生的机会
挫折会使人受到打击,给人带来损失和痛苦,但挫折也可能给人激励,让人警觉、奋起、成熟,把人锻炼得更加坚强。
挫折既能折磨人,也能考验人、教育人,使人学到许多终生受益的东西。德国诗人歌德说:“挫折是通往真理的桥梁。”挫折面前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才是命运的主人。只要我们把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会历经挫折而更加成熟和坚强,从而更有信心去获取成功的机会。
有人把挫折比做一块锋利的磨刀石,我们的生命只有经历了它的打磨,才能闪耀出夺目的光芒。“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经历了挫折的成长更有意义,挫折其实是一笔财富。多少次艰辛的求索,多少次噙泪的跌倒与爬起,都如同花开花落一般,为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作下了铺垫。成长的过程好比在沙滩上行走,一排排歪歪曲曲的脚印,记录着我们成长的足迹,只有经受了挫折,我们的双腿才会更加有力,人生的足迹才能更加坚实。
既然挫折一定会不期而至,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平常心来面对呢?
博恩·崔西所著的《胜利》一书中,讲述了一个关于丘吉尔的故事。
1941年,英国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阴暗的日子里。有人要求温斯顿·丘吉尔向德国求和,但是被他拒绝了。当时,丘吉尔正面临着德国在欧洲的压倒性的军事优势,而美国又明确表示不会再卷入欧洲地面战争。为什么丘吉尔拒绝寻求达成某种和平协议,以结束战争呢?
丘吉尔说:“肯定会出现某种状况,把美国卷入战争,这样就可以使战争急转直下。”
有人问他为什么那么自信地认为肯定会出现那样的状况,他回答说:“因为我研究过历史,历史告诉我,如果你坚持的时间长,就肯定会出现转机。”
我们今天所面对的绝大多数挫折和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相比根本无足轻重。关键是看你能不能以平常心来看待,并且坚信能够等到转机的出现。
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即便是成功者和大人物,他们事业的开头也往往是以挫折和失败为开场白的,而且即便日后获得了成功,还会经常碰到挫折,这一点与一般人对功成名就的成功者的理解并不相同。即便像美国总统林肯那样伟大的人,虽然最后赢得了整个战争的胜利,但是在南北战争的第一仗中也面临惨败。而且,当林肯在总统任上发表了著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解放宣言》的时候,这个事实上是如此英明和伟大的宣言,却在当时激起了整个美国社会的剧烈反应,攻讦者不但来自他的政敌,甚至还出现在他的支持者中,骚乱不时在各地蔓延。然而,为了让世人看清他是一个怎样的领袖,林肯绝不屈服。面对日复一日巨大的挫折和压力,林肯以他的坚忍不拔,证明了他想要证明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