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极少数的黑暗例子单独摘出来,和SR的梦幻式结局有什么区别?
噢,有一点区别——你们更加偏见更加傲慢。”
克劳德·卡里埃尔并不生气,只是平静回道:“同样是两个极端,但戛纳的职责是奖励更加艺术的那一极,不是吗?”
其实他的话没错。
戛纳也好,柏林也罢,欧洲艺术界就是更欣赏偏向黑暗那一面。
帕特里斯做出一句充满哲思的总结:“想让人笑很容易,随随便便一个屎尿屁笑话就可以,甚至越粗俗越有效。可是想让人悲伤欲绝,却需要付出太多痛苦的努力。”
在影视圈,喜剧几乎处于鄙视链最底端,悲剧才足够艺术,这不是谁规定的,而是两者的难度确实不一致。
中立评委们因为这句话而动摇。
“确实。”
“这句话我同意。”
三姐马上趁热打铁:“所以,既然SR更倾向于讨好观众,那么就不该把最终大奖颁发给他。”
姜文彻底麻了。
站在一个导演的角度,他是最不喜欢讨好观众的那种人。
他自己的理念就是“我拍我的,你们爱懂不懂”。
所以他没有办法从这个角度出发去反驳对方的看法。
可是站在中国人的角度,他还想继续努力,替方星河争取。
电影行业里出现这么一个天降紫微星并不容易,小方的脾气又那么大,万一他觉得不公平,不想玩了,对于中国电影而言将会是巨大的损失。
可是,现在还能从哪个视角提升胜率呢?
焦头烂额间,他脑子里灵光一闪,忽然想到了最近几天国际报纸上铺天盖地的宣传口径。
《天才导演Starriver拍出了史上最好的青春片》
《深度与希望兼具,悲伤与欣慰共鸣,青春电影的里程碑》
《青春纯爱电影领域不再空白》
……
通稿很多,角度大同小异,所以姜文没有细看。
但现在,他忽然发现,这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优势。
于是他冷静开口:“你们是不是忘记了,《少你》几乎将青春片拔高到另外一个层级?作为一个类目中最顶尖的经典,它在上映的那一刻必将留名影史,所以我很好奇,金棕榈到底给谁才能服众,不至于遭受长久的非议?”
喋喋不休的三姐一下子卡了壳。
在以往,青春片一向是幼稚粗劣的代名词,影响力很低,通常既没有奖项也没有票房。
可现在,《少你》证明了青春片也能老少咸宜,深度与情感并重,成为经典。
哪怕不管外界的看法,单单看《少你》对于电影世界本身的贡献,也必须拿到一个足够有分量的奖项。
否则,戛纳恐怕将成笑话,本届评审委员会,更是要被钉死在影史的耻辱柱上。
“好吧。”
良久,帕特里斯缓缓开口。
“让我们暂时略过关于金棕榈和最佳导演的争论,先考虑《乌扎克》,它配得上银棕榈,你们以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