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精心培育的菜畦此刻已经变成了一片泥浆,原本生机勃勃的蔬菜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遭受了重创。豇豆的藤蔓缠绕在倒塌的砖石之间,仿佛在诉说着它们的痛苦;番茄的果实浸泡在浑浊的雨水中,失去了往日的光泽;而最让人心痛的,莫过于那株即将开花的向日葵。
它那原本高傲的花盘此刻低垂在折断的茎秆上,金黄的花瓣沾满了污泥,仿佛失去了生命的气息。李默呆呆地站在那里,望着这惨不忍睹的一幕,心如刀绞。
突然,李默像是下定了决心一般,猛地跪在了泥地里。他伸出颤抖的手指,轻轻地抚摸着受损的花盘,仿佛能感受到它的痛苦。秦枫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李默,心想他一定会哭出来。
然而,出乎秦枫意料的是,李默并没有哭泣。他缓缓地站起身来,眼神坚定地看着秦枫,说道:“我们可以嫁接。”
接下来的三天,两个身影在临时搭建的塑料棚里忙碌着。李默翻出了所有的植物图鉴,仔细研究着嫁接的方法。他用铅笔在纸上画出一幅幅嫁接示意图,每一笔都显得那么认真和专注。
然而,嫁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李默的手指被玫瑰的刺扎得全是血点,但他却毫不在意,甚至还哼起了一首不成调的歌。秦枫看着李默,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佩之情。
终于,在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后,最后一道绑扎带被固定好了。秦枫长舒了一口气,转头看向李默,却发现他正微笑着看着那株嫁接好的向日葵。
秦枫走近一看,惊讶地发现李默的“种子护照”里多了一片压干的向日葵花瓣。花瓣旁边,用稚嫩的笔迹写着一句话:“断裂处会生出更坚韧的根。”
嫁接成功的那天,李默带来个惊喜。他把工坊所有学员召集到屋顶,每个人手中都捧着自制的花盆。秦枫这才发现,不知从何时起,少年已经成了孩子们的领袖。他教大家用废旧光盘制作育苗盘,把饮料瓶改造成自动浇水装置,甚至建立起简易的植物生长档案。当最后一粒种子埋入土中,李默站在屋顶中央宣布:"从今天起,这里叫希望天文台。"
秦枫在那天的日志里写道:"教育不是灌输,是点燃火焰。"窗外,嫁接成活的向日葵正朝着初升的太阳缓缓转动,新生的茎秆上,两道清晰的年轮交错生长,像紧握的双手。
###五、永不西沉的太阳
深秋的结业典礼上,李默的向日葵座钟获得了最佳创意奖。当他站在领奖台上时,秦枫突然注意到少年比刚来时高了半个头,工装外套的袖口露出结实的小臂,那是无数次打磨、切割、栽种留下的勋章。座钟的玻璃罩里,除了精密的齿轮组,还封存着各种植物种子,随着钟摆晃动发出细碎的声响。
"这是送给秦老师的。"李默把个牛皮纸信封递过来。里面是本新的"种子护照",扉页上画着工坊的屋顶菜园,每个花盆都标注着学员的名字。最后一页贴着张照片:暴雨过后的清晨,两个身影蹲在泥地里嫁接向日葵,朝阳在他们身后升起,金色的光芒穿透云层,在积水的陶盆里映出细碎的星子。
第二年春天,秦枫收到封来自云南的信。信封上贴着奇特的邮票——片压干的向日葵花瓣,邮戳显示发自某个偏远的藏族村寨。李默在信里说,他跟着农业技术支援队来到扎西的家乡,正在教牧民们用温室大棚培育高海拔作物。随信寄来的还有张照片:雪山脚下的温室里,孩子们围着一株巨大的向日葵,花盘中央镶嵌着用青稞种子拼成的笑脸。
秦枫小心翼翼地将照片钉在工坊的荣誉墙上,然后轻轻地抚摸着它。这张照片记录了工坊里的一个重要时刻,也是他心中的一段珍贵回忆。
在照片的旁边,摆放着那本泛黄的植物图鉴。这本图鉴已经有些年头了,书页微微卷起,显示出它被翻阅过无数次的痕迹。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来,形成了一道道明亮的光线,这些光线在桌面上交织成温暖的光斑,正好落在了最新一批学员的“种子护照”上。
孩子们正专注地在护照上写下自己的种子名字,有的写着“梦想”,有的写着“勇气”,还有的写着“远方”……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孩子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和追求。
秦枫静静地看着孩子们,心中涌起一股感动。他突然想起了李默临走时说的话:“向日葵不是永远跟着太阳转的,当花盘成熟后,就会固定朝向东方。”这句话似乎有着某种深意,让秦枫不禁陷入了沉思。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清脆悦耳的上课铃声。这铃声如同天籁一般,在空气中回荡,仿佛是在召唤着人们前往知识的殿堂。秦枫听到这声音,缓缓地从座位上站起来,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了桌上那枚向日葵种子上。
这枚种子对于李默来说意义非凡,它见证了李默开启种植之旅的那一刻。秦枫小心翼翼地拿起这枚种子,仔细观察着它。种皮上的纹路在阳光下清晰可见,就像是一幅神秘的星图,蕴含着无尽的奥秘和可能。
秦枫轻轻抚摸着种子,感受着它的温度和质感。然后,他将这枚种子轻轻地放在了一个新学员的手心里。这个少年的眼睛亮得像夜空的星辰,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和期待。
在工坊的屋顶菜园里,春风轻柔地拂过层层叠叠的绿叶,带来了一丝清新的气息。无数个金色的花盘在微风中微微摇曳,它们似乎在相互交流着什么。突然,所有的花盘同时转向了东方,仿佛是在共同吟唱一首关于希望的古老歌谣。
阳光洒在花盘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让人不禁为之陶醉。这片屋顶菜园,就像是一个小小的世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