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他在市场疯狂把多余的钱往回捞,强制命令商人们管控物价,市场早就崩溃了。
此外,朝廷下了一道道严旨,许多投机倒把的人被拖走斩首,勉强维持着秩序。
好在百姓们都知道现在是什么情况,朝廷在征讨叛贼,只有将逆贼全部打倒,才会回到一年前的好日子,所以齐心协力,自发的节衣缩食,将省出来的口粮,送到官府。
为了大汉军械打造的顺利,百姓还送来一批又一批的铁具,被集中运到弘农,不日就变得利刃盔甲。
宫里也缩减了开支,刘辩大力主张的九品制放缓了脚步,迫在眉睫的军事民事,成了重中之重。
今日,刘辩在章德殿会见太尉杨彪、太傅王允。
他端坐于御座之上,年仅十八,早有君临天下的气度。
他并未穿戴正式繁复的冕服,只着一身玄色赤纹的常服,长发以一根简单的玉簪束起,干净利落。
这身简约的装扮非但无损其威仪,反而更衬得他身姿挺拔,如初露锋芒的宝剑,敛尽光华于内,却自有凛然之气透体而出。
他的面容尚带一丝少年的清俊,但那双眼睛,却深邃得如同亘古的星空。
刘辩只是静静的坐在那里,整个章德殿便自然而然的以他为中心。
不管是小黄门还是宫女,内心跪伏,不敢有其他半点想法。
刘辩的威望,足以和鼎盛时期武帝相提并论,无需疾言厉色,无需仪仗扈从,其存在本身,便足以让人臣服。
殿门开启,太尉杨彪、太师王允,两人低眉敛目,步履沉稳而入。
“臣,杨彪,”
“臣王允。”
“参见陛下。”
刘辩眉头舒展,摆手道:“免礼,赐座。”
两人谢过之后,跪坐下来。
第一个议题是如何应对暴涨的汉军。
之前的编制已经完全不够用,备倭兵、州兵、边防军加起来只能吃下四十万人。
再加上北军四万五千人、飞熊军四万五千人、五子军五虎军、羽林军虎贲军等,朝廷的军队有五十多万。
但现在的情况是,近八十万张嘴张着。
杨彪提议道:“陛下,袁绍手下的军队,是否解散一批?”
袁绍手里有十万人由郡兵、新募壮年、给钱的劳力构成。
因为有刘辩的定性,现在没人会去说袁绍情急之下募兵有什么不妥。
但现在事已经结束,那十万人失去了作用。
对此刘辩已经有了打算,道:“太尉辛苦些,再编十大边防军吧,另外,朕的虎贲军从各军抽调精锐,扩编到两万,南军要重整,其余多余人马,编入益州军、扬州军、交州军。”
这一下就有了二十多万编制。
边防二十个军今后有三十万人。
对此刘辩倒不觉得臃肿,军事上不能省开支。
将来边防军二十万人摆在北边,防御自冀州幽州一路到凉州的防线,不算多吧?
南方在交州、益州摆十万人。
精锐汉军由他直接掌管,州军驻守地方,八十万人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