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轨图书馆”
的穹顶在晨曦中缓缓闭合,苏瑶正整理着孩子们新写的
“星空书信”,一封用树叶包裹的信引起了她的注意。展开后,柏柏尔族女孩的字迹歪歪扭扭:“我把歌声埋在了猴面包树下,明年会不会长出会唱歌的花?”
信尾附着一片压干的花瓣,边缘被剪成音符的形状。
苏瑶把这封信拍给林宇时,他正在
“光伏花田”
检查传感器。浙江老乡的儿子蹲在向日葵丛里,调试着连接光伏板的智能系统:“您看,这些花真的会跟着旋律转动。我们把‘百万歌声计划’里的童声合唱输进去,花盘转动的角度都变得更有节奏了。”
林宇望着此起彼伏的金色花浪,突然想起女孩的信:“能不能在花田里埋些录音设备?让土地记住这些声音。”
三个月后,“声音种子库”
在花田旁建成。这是个半地下的储藏室,墙壁用光伏板废料砌成,里面陈列着装满土壤的陶罐,每个罐子都贴着标签
——“卡玛尔村的黄昏合唱”“星轨图书馆的童声”“迪拜仓库的老调”。“埋下的时候浇了光伏板过滤的水,村里老人说,这样声音就会钻进土里,和种子一起发芽。”
负责看守的非洲青年指着陶罐旁的幼苗,“您听,有风的时候,叶子沙沙响,像在重复那些旋律。”
小宇的科研团队此时正忙着给深空探测器升级
“音乐模块”。他们从
“旋律代码”
中提取出最具代表性的片段,与全球三十种语言的
“你好”
合成新的星际信号。“nasa
的科学家说,这段信号里有‘人类的温度’。”
小宇在视频里展示着信号波形图,“就像光伏板既能发电又能当音符,这段信号既能传递信息,又能当宇宙的‘背景音乐’。”
信号发送那天,全球五十个
“光伏音符”
地标同时亮起
——
中东分校的观测台、非洲实验室的围墙、中国乡村的光伏教室,都投射出相同的星轨图案。林宇在非洲主会场按下发送键时,卡玛尔带着村民们跳起了传统的丰收舞,他们的舞步踩着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的节拍,红土飞扬中,恰似旋律在大地上跳动。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
“便携光伏教室”
又添了新功能。浙江老乡的儿子团队给集装箱装上了
“声音信箱”,孩子们可以录下自己的歌声或心愿,通过卫星传送到全球的
“声音种子库”。在也门的难民营里,一个失去左腿的男孩拄着光伏板做的拐杖,对着麦克风唱道:“我没有左腿,但我的脚印能开出两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