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员工,我们也一定要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制出一个顺序表来。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制订一个顺序表,你会对突然而来的大量事务束手无策。
尤其是在对各种文件的处理上,员工每天都要花许多时间来阅读、整理和接收各种文件,但其中有一些往往是无足轻重的。因此专家建议,要学会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最重要的文件上。
办法是,先初选出被认为是重要的文件,然后将其分为“应办的”、“应阅的”和“应存档的”三组。
把“应办的”放在办公桌的前边和中间,把其他两组放到自己看不见的地方。这样可以不分散你的注意力,从而可省出许多时间。
“分清轻重缓急,设计优先顺序”是时间管理的精髓。记住这个定律,并把它融入工作当中,对最具价值的工作投入充分的时间,否则你永远都不会感到安心,你会一直陷于一场无止境的赛跑中,很难获胜。
有句口号叫做“向效率要时间”,就是说,较高的工作效率可以争取到较多的时间。
相反,浪费或者不善于安排时间,会出现工作效率低下的现象。可见,时间与效率是相辅相成的。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就必须清楚准时完成任务的重要性。
某公司老板要在一个国际性的商务会议上发表演说。该老板临行的那天早晨,各部门主管也来送行,老板问其中一个部门主管:“你负责的文件打好了没有?”
对方睁着惺松的睡眼说:“时间太紧,我熬不住,睡去了。我负责的文件是以英文撰写的,您看不懂英文,我想等您上飞机后,我回公司去把文件打好,再以电讯传给您。”
老板闻言,脸色大变:“怎么会这样。我已计划好利用在飞机上的时间,与同行的外籍顾问研究一下自己的报告和数据,别白白浪费坐飞机的时间啊!”
顿时,这位主管的脸色一片惨白。
作为一名独立的员工,任何时候,都不要自作聪明地设计工作,期望工作的完成期限会按照你的计划而后延。优秀员工都会谨记工作期限,并清楚地知道,在所有老板的心目中,工作必须要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
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曾说过:“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会有的。”凡在工作中表现出色的员工,他们都能成功地利用时间。
优秀与不优秀的界线往往就在于如何高效利用这有限的时间上。我们要集中精力在能获得最大回报的事情上,别浪费时间在一些无聊的事情上。
一些人不能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该做的事情上,除了浪费在琐事上,就是毫无意义地回想过去,或是担忧未来。知道时间宝贵的人,是没有时间悔恨过去和担心未来的,他们懂得把努力的焦点全部放在眼前的事情上,而不要放在遥远的未来。
养成“不占公司的小便宜”的好习惯
在职场上,有些员工往往会在无意间占公司的小便宜,他们认为公司的便宜是“不占白不占”。他们一有机会就拿公司的电话打私人电话,或者趁老板不在时做自己的私事,甚至悄悄溜出去。还有些员工把公司的物品当成免费资源,随意把它们拿回家去使用。
张伟在一家公司担任采购部经理。一天,他看到公司定制的圆珠笔、复印纸异常精美,便顺手拿些回去给他上小学的女儿使用。这些东西被女儿的老师看见了,而该老师的丈夫,恰好正是与这家公司有业务往来的一位经理。
这位经理了解这件事后,说道:“这家公司的风气太不好了,公司的员工只想着自己而不是公司!这样的公司怎么能有诚意做好生意呢?”于是,他中止了与该公司的合作计划。
谁也没有想到就区区几根圆珠笔和几张复印纸,竟中断了生意。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工作中许多不良习惯,哪怕它如芥粒,非常之小,其所造成的危害,常比你想象的要严重得多。对于员工来讲,这些看似微不足道,不足以影响大局的小毛病,还常常决定他本人的前途命运。理智的老板,常会从细微之处观察员工、评判员工。比如,站在老板的立场上,一个缺乏时间观念的员工,不可能约束自己勤奋工作;一个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的员工,在工作中肯定无法与别人合作沟通……一旦你因这些小小的不良习惯,给老板留下不好的印象,你的发展道路就会越走越封闭。
如果上司发现你经常在工作期间处理私人事务,他就会感觉你不够忠诚。因为公司是讲求效益的地方,任何投入必须紧紧围绕着产出来进行。工作时处理私人事务,无疑是在浪费公司的时间。
尽量不要因私事向上司请假,因为上班时段内的每时每刻都必须为公司所用,你每月领取的报酬已明确表明了这一点。当然,有些工作即使是带回家做也无妨,而且可以省下一些往返的时间或者说效率更高,像这种特殊的工作也要得到上司的许可后再离开。
有些员工爱在上班时间里打私人电话,这是不对的。另外,如果有朋友打到办公室和你聊天的电话,也许你很想早点挂断电话,但对方却说个没完没了,这时,你就有必要找一些托辞来早点结束。比如:对不起,我现在要开会了,有时间再说吧;对不起,现在有客来访,下班后给你打电话等。遇到这种情况,撇个谎中止谈话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办公时间内抱着电话谈私事,不仅会耽误你个人的工作,还会影响周围其他人办公。更为重要的是,这还会影响到上司对你的印象。
一位老板曾这样评价一位当着他的面打私人电话的员工:“我想,他经常这样做,否则,他怎么连我也不防?也许他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有违职业道德。”
对老板来说,工作时间打私人电话,处理私人事务,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员工工作的心态,有些老板通常把私人事务的多少,当作一位员工是否积极上进、安心本职工作的考核标准。因此,工作时间里千万不要做私人的事,否则将影响你的发展。
任何时候也不要随意拿走公司的物品。小到一张复印纸,大到电脑、汽车。道理谁都明白,但只要在公司呆的时间长了,很多人难免就会“忘情”地拿走它们。
在单位中,一定要坚持“不拿公家一针一线”的原则。即使有人那样做,你也不要效仿。因为这将会给你造成很大的损失。
有些习惯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十分重要。如果不加注意这些细节,就会使你的努力付之东流。
因此,作为一名公司员工,上班时,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不要占用上班时间处理私事;下班后,不要“顺手牵羊”拿走公司的任何物品。养成一个好的工作习惯,这对你的职业生涯,甚至整个人生都大有益处。
千万不要打越级报告
王杰在京城某大报社担任副刊编辑。他毕业于大众传播系,理论基础扎实,才思敏锐。工作期间,由他编辑发表的不少作品被国内多种文摘类报刊转载。他自己还勤奋创作,先后在京城各大报刊发表了大量作品,受到业内人士的好评。而且,在他的努力下,文艺部开展了不少群众性的工作,均取得成功。由于王杰越来越受到同事的尊重,影响渐大。部门主任慢慢地感到了他对自己的威胁,开始排挤王杰,对他的合理化建议也不予采纳。
久而久之,王杰和部门主任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俩人中间出现了一条不可逾越的沟壑。
王杰不仅才华出众,而且在事业上具有一定的开拓精神、创新意识。由于和部门主任关系“不妙”,他的一些想法无法付诸实施。于是,他决定直接找总编提建议,他把自己的计划、设想告诉了总编,希望总编采纳。
出乎王杰的预料,他所有的计划、设想不仅得不到总编的支持,还引起了部门主任强烈的反感。
从总编的角度看,在王杰与部门主任之间,他不能不考虑中层干部的威信、情绪等因素,不能不维护管理阶层;再者,越级报告,事实上破坏了正常的管理模式,使总编忧虑。
越级报告失败以后,王杰的处境可想而知,和部门主任的关系更加恶化,致使他的工作处于极端被动的状态。无奈,他只能离开了这家大报社。
通常情况下,公司的组织机构是逐级上报的,绝大多数员工都有直属上司、顶头上司。在工作中,越级报告意味着要越过直属上司,直接与顶头上司说明你的看法或争取权益。
打越级报告是一种危险的行为,会产生众多不良后果,往往容易伤害到自己。顶头上司根本不喜欢底下员工打越级报告,一般会“退回原级处理”,你无法收到预期效果。这还有可能导致你与直属上司之间关系恶化,因为你这样做明显是对他的不尊重,事后就算他不炒你鱿鱼,也不会再重用你、提拔你。你的报告如果被同事们知道了,他们可能会攻击你而使你“里外不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