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利益关联”放大价值:
把知识产权与客户的核心目标(赚钱、避险、发展)绑定:
-对想融资的企业:“投资人看项目时,会重点看知识产权——有没有核心专利(证明技术壁垒)、商标是否注册(证明品牌价值),这些是‘硬资产’,能提高估值。我们服务过的一家企业,因为补了3项专利,融资额比预期多了200万。”
-对想做电商的企业:“入驻京东、拼多多这些平台,现在都要求商标注册证;如果做抖音小店,没商标可能连链接都发不了。您计划下半年上线电商,现在申请商标刚好赶得上,晚了可能错过旺季。”
-区分“真拒绝”和“假拒绝”:
客户说“不需要”,可能是因为:
-没意识到价值(需用案例教育);
-觉得太贵(可拆解成本:“商标注册官费300元类,保护10年,平均每年30元,比一顿饭钱还少,但能避免几十万的侵权损失”);
-怕麻烦(可强调“我们全程代办,您只需要提供基础材料,其他流程我们跟进,不用您跑部门”)。
四、优化沟通:专业不晦涩,真诚不套路
知识产权这个概念本身就比较抽象,它不像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实物那样具体可感,而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因此,在与他人沟通关于知识产权的问题时,我们需要特别注意表达方式。
一方面,我们要将专业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让对方能够轻松理解。这就好比把高深的学术理论转化成大众都能听懂的大白话,让信息传递更加顺畅。
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复杂的情况和问题,我们要尽量简化说明,避免让对方陷入过多的细节和复杂的逻辑中。这样可以提高沟通的效率,确保对方能够快速抓住重点。
此外,在沟通中我们还需要注意避免过度承诺。比如,不能轻易地说“保证专利100%授权”或者“注册后绝对没人侵权”这样绝对的话。因为知识产权的情况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做到完全的确定性。过度承诺不仅可能给对方带来不切实际的期望,也可能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和责任。
-用“类比”降低理解门槛:
把专业术语转化为生活案例:
-解释商标:“商标就像企业的‘身份证’,没身份证(商标),你的品牌在市场上就‘不被官方承认’,别人可以随便用;有了身份证,谁仿冒你就能依法维权。”
-解释专利:“专利就像给你的技术上一把锁,别人想用,要么经过你同意(付专利费),要么就不能用,这把锁的有效期内,你拥有独家使用权。”
-聚焦“客户视角”,少说“我们能做什么”,多说“您能得到什么”:
错误说法:“我们可以帮您申请发明专利,流程是……”
正确说法:“如果申请了发明专利,您的这项技术能得到20年的独家保护,期间别人不能生产销售,您可以垄断这个技术的市场,或者授权给其他企业收专利费,这对您的利润提升很明显。”
-用“小承诺+超预期交付”建立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