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节后第一周,星城市依旧维持着超常规的政务节奏。李一凡并未放缓脚步,而是将更多注意力投向了“镜台工程”后的关键环节——机制外延的本地孵化。
机制试点不只是复制,更是对地方治理传统的深层冲击。从市级到区县,再到街道和社区,这种冲击若无缓冲极易引发结构性摩擦。
为此,李一凡提前召集了一场极为罕见的“区县书记联席会”。
“今天我们不开形式主义的政务推进会,也不讲那些你们都背得滚瓜烂熟的政策条文。”他一开口,语气就带着一丝压迫感,“我们要讨论的,是各区各县对机制复制的真实感受。”
“什么叫真实感受?”他停顿了下,扫视全场,“就是你们有没有人心里反感、抗拒、阳奉阴违。”
众人心头一震,一时间没人敢说话。
“我知道有。”李一凡语气沉稳,“越是深层变革,越容易触动固有权力格局和行政惰性。但我必须告诉各位——这一次,星城市不会容忍‘表面支持、实则消极’的执行方式。”
他扫视全场,“镜台演算可以模拟制度,但模拟不了人心。如果人心不动,再完美的机制也是空架子。”
会场安静良久,终于,南山县委书记韩昭第一个开口:“李书记,我们的确存在一些配套难题。尤其是部分基层干部对新机制理解不深,存在恐惧心理。”
“很好。”李一凡点头,“不是问题多,而是你肯说。这次我召集你们来,就是要真刀真枪地解决问题。”
“机制建设不是技术活,而是社会工程。我们要解决的,是人——人的观念、行为、反应和文化。”
会议结束后,市委立即成立“机制落地专项督导组”,由市委办、政研室、组织部联合抽调干部,深入各区县、街镇,梳理机制运行过程中的所有“行为摩擦点”。
同时,凡星智控派出三支“制度路径协同队”,将镜台中心模拟出的制度流程对照现实执行情况,实时监测偏差率,推送修正建议。
而此时,来自中央的目光,已悄然落在星城市。
“赵书记。”省委大楼内,赵建国放下手中的红头文件,语气颇为郑重,“中央改革办和政研室的人,下周要来调研‘机制复制路径’。”
“我们是不是该提前准备一个接待方案?”省委秘书长询问。
赵建国摆摆手,“李一凡不是那种喜欢摆场面的人,咱们也别搞那一套。他要的是把机制做实、做深、做透。”
“你通知星城市,调研组不走流程,不搞汇报,直奔现场。让他们看到最真实的机制运行。”
这一切传到李一凡耳中,他只是平静一笑:“这才是我需要的支持。”
他将自己对镜台工程的核心定位写入了最新一份内部报告中——机制的扩散,最终目的是构建“治理生态的自演进系统”。
简而言之,未来城市不再依靠某位书记的风格、某个领导的魄力,而是依靠制度本身的逻辑、数据和反应能力,自我升级、自我修复、自我调整。
这是李一凡心中最理想的“后权力时代雏形”。
“如果机制自身具备感知力、逻辑反馈与资源匹配能力,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培养一座城市的‘制度免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