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内部包含了数以百亿计的纳米机器人。使用者可以通过意念或预设程序,控制这些纳米机器人进行排列组合,改变“皮肤”的宏观形态、质地、颜色甚至光学特性。
比如,想要变成岩石皮肤,纳米机器人就会模拟岩石的微观结构,调整表面粗糙度和密度。
想要变成流光溢彩的能量体,它们则可以排列成特殊的光学透镜阵列,折射和散射光线。
这些可都是真的。
高级的皮肤搭载了复杂的神经接口系统。它不仅能将使用者的动作指令传递给皮肤,还能将皮肤接收到的外部触觉、温度、甚至部分压力信号反馈给使用者的大脑。
这就是为什么林意摸那棵“树”时,感觉和真树一样——他的触觉信号被对方的皮肤接收,并模拟了树皮的触感,而对方也能感受到被触摸。
这种双向感官模拟,使得“皮肤”不再是简单的视觉伪装,而是一种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
皮肤技术还与ar增强现实技术紧密结合。许多皮肤内置了微型传感器和显示器,可以在现实世界上叠加信息。
比如,探险者皮肤可以标记出环境中的能量辐射源。学者皮肤可以实时显示扫描到的植物或矿物信息,社交皮肤则可以显示他人的公开身份标签或情绪状态。
应用领域更是五花八门:
军事与探险:
提供伪装、环境适应,如极端温度、真空、水下,增强体能和防护。例如云中天小队成员的臂甲,可能就集成了一部分战斗皮肤的功能。
娱乐与社交:
彻底改变社交方式,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外貌,体验不同种族、甚至不同形态的生活。
刚才看到的凤凰羽衣、机械恐龙,大多属于此类。
科研与教育:
模拟特定生物结构进行科学研究,或者让学生“化身”为分子、细胞,直观地学习知识。
更重要的是,在医疗的方面为残障人士提供功能替代或增强,或者用于心理治疗。
当然,信息中也提到,皮肤科技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和伦理争议。
比如身份认证问题,隐私问题,以及“真实”与“虚拟”界限模糊带来的心理影响。
越是了解,林意越是感到震撼。
这项技术几乎颠覆了他对“身体”和“身份”的认知。
在这前哨站,你可以今天是一棵树,明天是一块石头,后天又变成一个闪耀的光之巨人。
个体的外在形态变得前所未有的流动和不确定。
“这技术……太可怕了,也太神奇了。”冯怡心看着林意分享过来的信息,喃喃道。
她想象了一下,如果自己换上一条鱼尾皮肤,是否就能真正畅游大海?
这种诱惑力是巨大的。
林意收起手环,长舒一口气。浮空大陆的不可思议,再次以“皮肤科技”这种具体而微的方式冲击着他。
这里不仅是危机四伏的大陆,更是疯狂技术和未来想象的试验田。
而大街上这群魔乱舞的现象,每个人都穿着皮肤的现象,林意也在搜索引擎中找到了答案。
首先是适应问题,时刻穿着变成某种东西,都是为了适应这个皮肤。
其次就是价格问题,每切换一次皮肤状态消耗的能量是海量的。
林意查询过价格,每切换一次皮肤或者恢复人身的状态,所要消耗的能量,转换成灵晶币,足以购买一个新的皮肤了。
林意和少女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出了一种荒诞感。
同时也反应了过来,为什么那个店主一眼就认出来两人是新来的,也明白了,为什么那个树皮少女这么宽容。
冯怡心看看皮肤的价格之后,也顿时对这东西没了兴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