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翡一直沉默地看着报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良久,他抬起头,眼中没有丝毫慌乱,只有一种近乎冷酷的清醒和决断。
“他们不是想看最极端的情况吗?不是怀疑我们的‘堡垒’系统在真实空中的极限吗?”关翡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那我们就给他们看。不仅要看,还要在全世界面前,把我们逼到绝境,再绝地翻盘。”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李钧:“李总,停止所有常规测试。集中全部力量,准备一次
公开的、地狱级的电池安全极限测试。模拟他们提出的所有最坏情况——不仅仅是单一故障,我要
三重极端冲击叠加:内部短路、外部物理撞击,最后置于
高空低压富氧环境,用我们能量密度最高的量产电池包,不是实验室特供版。”
李钧倒吸一口凉气:“这……风险太大了!成功率……”
“咱们现在所做的事情,本身就是一场豪赌。”关翡打断他,语气斩钉截铁,“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敢面对自己技术的最坏可能,凭什么让用户信任我们?赢了,我们就能把‘安全’这两个字,用最烫金的方式刻在风驰和‘雨燕’的名字上,输了,那就证明我们确实技不如人,活该被淘汰。”
接下来的一周,李钧疯狂的泡在实验室里,双眼布满血丝,紧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流。他面前是一个经过特殊强化、布满传感器的测试舱,舱内正进行着“雨燕”电池包最严苛的“热失控”极限测试。模拟单个电芯因内部短路急剧升温,引发链式反应,试图“点燃”整个电池包。
“隔离层启动!相变材料吸热峰值!”
“泄压阀开启,定向排放高温气体!”
“温度监测点t-17异常,超出阈值3%!”
“启动二级液冷抑制!强制降温!”
实验室里回荡着系统冰冷的提示音和工程师们紧张的指令。所有人的心都悬在嗓子眼。这是他们自主研发的“堡垒”多层安全防护系统迎来的第37次极限挑战。
几分钟后,数据曲线终于开始平缓,最终稳定在安全范围之内。测试舱内烟雾散去,核心电池模块结构完好,并未发生恐怖的爆燃,只是部分边缘电芯损毁。
“成功了!”一位年轻工程师忍不住欢呼,但很快被李钧抬手制止。
“还不够。”李钧的声音沙哑而沉重,“这只是模拟单一故障。对手不会给我们这么理想的条件。他们一定会攻击我们最极端、最脆弱的场景。”
他调出一份刚收到的情报摘要,来自李刚的渠道。几家受竞争对手影响的国际媒体和“独立”安全研究机构,正在准备一份联合报告,核心论点正是:“‘雨燕’电池系统在连续极端工况、或受到外部物理冲击,如鸟类撞击、冰雹时,其热管理冗余度不足,存在
catastrophic
fai露re
(灾难性失效)的隐忧。”
报告甚至引用了一些未经证实的“内部消息”,暗示风驰为了控制成本和重量,在电池安全上做了“妥协”。
“他们想把我们钉在‘为了商业利益罔顾安全’的耻辱柱上。”李钧对匆匆赶来的关翡和田文说道,脸色阴沉,“一旦这种印象形成,之前所有的努力,价格、政策、智驾……都会瞬间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