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嘉庆年间,东门、南门外的黄浦江岸街巷稠密,颇负盛名的洋行街形成了。
街上“洋行”林立,这些洋行其实大多是福建、广东、浙江人所办的代客买卖货物的商行,经销的洋货大多是来自东南亚一带。
明清时期,虽然政治中心已经移至北京,但这并未影响南方商业的发展。
在手工业方面,明代的南京拥有织造、印刷、造船和建筑等四大手工业行当。
在全城人口中,所谓“匠户”(世袭手工业工人)就有四万五千多家。
南京的店铺馆楼星罗棋布,在都城内外有十几个大集市,买卖各种生活用品及生产资料。
据吴敬梓在其古典小说《儒林外史》中描写,南京的聚宝门、南门、虎丘路等处都是繁华的商业区,每天有许多卖鲜鱼和鲜花的早市。
而且,当时的南京已有几百座“酒楼”,文学作品中已不用惯用的“酒肆”、“酒店”、“酒馆”等名词,而直接称“酒楼”,可见不少店铺已是楼房了。
另外,《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中写到:“到晚来,两边酒楼上明角灯,每条街上足有数千盏,照耀如同白日,走路人并不带灯笼。”
可见,当时南京晚间灯光明亮,一派繁荣景象。
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交通便利,“东达吴会,西通巴蜀”,素有“九省通衢”之称,自古以来便是华中重镇。
特别是汉口,自明代以来,商业更为繁荣,“久为巨镇”,有“汉口之镇,甲于天下”、“九州名镇”等说法。
清代时期,广州是中国华南地区最大的商业城市,也是国内最大的外贸中心之一。
到清末,外国商场开架售货的方式传入广州店铺,据徐珂《清稗类钞》“农商类”记载:
广州市肆可入览,粤人设肆贸易者,于营业之方法颇能讲求,如国货、绸缎、洋货诸肆,均任人观览,不问为谁,皆可迳入,肆人绝不加以白眼也。
故著名之洋货公司,自晨至夜,终日喧阗,游人极夥。
盖舶来品皆为奇技淫巧之物,必使人详观之,方足以引起其购买之兴趣。
苟珍袭椟中,不令他人浏览,则人且不知某肆之有某物,又何论于购买也。
吾国侨商之旅外贸易者,以粤人为最多,势力亦以粤人为最盛。
粤人之营业思想,固较胜于他省人也。
这种将各种货物陈列展示出来,人们可以到市肆随意选购的开放式售货方法,可以说是中国现代超市的雏形。
并且清代的服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清代仕女服饰主要以旗袍为主。
旗袍款式宽大,腰身为筒式,后来才逐渐变得窄小合身。
清代女装样式还包括大衫、大褂、宽口裤、宽褶裙等。
清代的服饰融合了汉满两族的风格,大襟长褂,有汉族的高领、大宽口袖、长裙、花鞋,有时外套长褙子,可见明代的遗风。
有些外套坎肩,形式为高领右任无袖的夹衣,领、襟,下穿宽口长裤,脚穿尖头花鞋。
而与这种服饰相匹配的是俗称“三寸金莲”的小脚,因为当时女子以小脚为美,所以她们从小就要裹小脚,以免嫁不出去。
这算是严重的封建礼教思想导致的审美变态。
这样的服饰特色,不仅为当时的广告宣传画所用,而且还影响到民初乃至当今的广告与文学创作。
清代江南地区的茶馆数量大增。
一些市镇本身规模并不大,但却有着数量众多的茶肆,一方面有着文化、传统、习俗等多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又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
茶馆、茶肆、茶店供人喝茶只是一个方面,它同时还具有传播信息、调停纠纷、娱乐、赌博、狎妓等多种作用。
各行各业客商均有相应的茶馆作为交流和交易场所。
。有些一时找不到生意的待雇匠人,也会带上工具,到茶馆来边听戏曲,边候雇主;专门从事揽活的经纪人也会到茶馆来“看货论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