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北京娘娘庙的真实事件 > 第3部分(第2页)

第3部分(第2页)

张仲石、杨老倔和刘家的几位长辈,连夜给半仙的媳妇安排后事。几个年轻小伙子咬着牙,说这个仇一定要报!

出殡这天,刘半仙一直在树下呆坐着。平日精明又有点迂腐的老先生,眼下已经傻了。

第三天一早,刘三的媳妇抱着仍在吃奶的立秋来看他爹,还端来一碗热粥。她一推门,发现刘半仙悬在树杈上,人早断了气。

从此,刘立秋成了孤儿,寄养在刘三家里。

不料,一个月后,失踪大半年的李大哈哈突然找上门来,抱着立秋失声痛哭。此刻,人们只有陪着这位老光棍掉泪,至于以往的猜测和传说,都随着半仙媳妇的惨死而划上了句号。

李大哈哈不顾刘三家的反对,偷着把小立秋抱走,从此浪迹江湖。直到日本投降后,刘家人经过多方寻找,才在德州火车站见到了李大哈哈和孩子。这时的刘立秋尽管刚满9岁,可早已在李大哈哈的“精心培养”下成为扒窃团伙的一员了。刘家人好说硬夺不成,只好悻悻而归。

杨佃泽的杂货铺在肖大麻子和过去一些熟人的关照下,生意还算不错。除了这些老熟人,张大山和刘三也隔三差五的来一趟,不过,大多是在夜间或早晨刚开城门的时候。

随着日军不断南下,战线拉长兵力不足。再加上八路军游击队的不断壮大,日伪据点逐步减少。到了1941年,除了商平县城,乡下据点几乎成了摆设。“抗日*政府”在全县多数乡镇相继成立,娘娘庙成了公开的“堡垒村”。

这天傍晚,村长张仲石通知信女,吃罢晚饭去娘娘庙开会。

共产党的会多,可信女愿意参加。一个大字不识、连名字都没有的庄户女人,能听到那么多道理,她觉得心里亮堂,日子过得舒坦多了。上一回,武工队来了位女干部,拉着她的手说“等赶走了鬼子,咱妇女都上学习班,跟男人们一样当家作主,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信女激动地不知说啥好,夜里做梦也是这位穿军装梳短发又俊又会讲话的女八路。

又有几位伤员被抬进了娘娘庙,信女也投入到护理的人群里。区干部问她叫啥名,她笑笑说:俺婆家姓杨,娘家姓李,就叫俺杨李氏吧。当时,那位女八路劝她给自己取个好听的名字,她怕人家笑话出风头。姓张张氏姓李李氏,老辈的女人不都这么叫嘛。从此,她告别了“信女”这个叫了二十多年的乳名,改称杨李氏了。

共产党打鬼子,一心护着百姓,还领着妇女翻身,杨李氏越来越信服。至于将来建设什么主义,她不懂,可她相信那一定是好事。

夜深人静的时候,她照例在菩萨面前祷告。不过,除了求菩萨保佑佃泽平安,一家老少壮实之外,又增添了一项内容:保佑共产党八路军。他们都是些好人啊!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孩子,不哭

(八)

冬日的阳光再明媚,也毕竟不是春天。

屡遭抗日军民重创的日本侵路者,纠集济南、德州近两万日伪军,对我鲁西北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扫荡,所到之处实行“三光”政策,其手段可谓残酷至极!

娘娘庙的男女老少再次躲进大沙河,杨佃泽也在其中,他是昨天特意从县城赶回来的。

与以往不同的是,冬天不但寒冷,树木落叶芦苇不存,人多了实在难以藏身。张仲石就让民兵在各路口放哨,鬼子一来赶紧换地方。

好不容易熬到天黑,人们听到村南又响起一阵枪声。接着,村里就燃起大火,几位六七十岁的老太太望着大火哭出声来……

天亮了,刘三领着两个民兵回来报信,鬼子撤了。

众男女扶老携幼,扛着被子背着干粮行走在归家路上。

杨佃泽搀着老娘,还背着病重的佃贵,走的很是吃力。

杨老倔和杨李氏妯娌俩领着小兴祥跟在后面。到了一片小树林覆盖的沙丘旁,杨李氏给兴祥娘递个眼色,然后向沙丘后面跑去。杨老倔冲儿媳狠狠瞪了一眼,背过身坐在地上抽起烟来。

不一会,杨李氏抱一婴儿从沙丘上跑来:“爹,俺捡了个孩子。”

杨老倔赶紧站起来,佃择也凑了过来:“谁家的?”

杨李氏:“不知道。是个丫头,就一点哭声,像是刚生下不久。”

杨佃泽登上沙丘冲人群喊:“谁把孩子扔了?不怕冻死吗?那个昧良心的?”

众人互相对视,纷纷摇头。

杨老倔叹口气说:“甭管谁的,先抱回家去。他娘的,这年头!”

杨李氏紧紧搂着女婴,眼泪止不住地往外流……

大街上死猪烂肉破盆子一片狼藉。村里又是一片哭声。

杨家人顾不得细看屋内家当,全聚到西屋看孩子了。

杨李氏说:“刚才俺到各家又问了一遍,也没打听出孩子的来历。怪疼人的,要不咱自己养着吧。”

杨老倔想了想说:“当爹娘的能给孩子早备下衣裳,还绣上小花两个字,将来一定会来找。看来是被逼无奈才把孩子扔在路上的,心里不定多难受哩。这样吧,咱先养着,按辈分就叫个杨兴花吧。”

“兴花,兴花,真好听。爷爷给你起名了,爷爷收下你了。”杨李氏摇着孩子,笑着,眼泪又流了下来。

经过鬼子这一番折腾,杨佃贵终于挺不住了。这个从小就病怏怏的年轻人,没能等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