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的是‘举以为天子’,‘举’!也就是推荐。
只是帝尧想把天下给舜。想这么做而已。
然后,到此为止了,后面呢?到底给没给?墨子没说了。
根据尚贤这片文章的用意来看,如果尧真的禅让了,那就应该后面提一下‘舜得天下,万民咸服’之类的,然后吹嘘一下,舜把国家治理的怎么怎么好,以此反衬帝尧‘尚贤’是对的。
继而反证墨子提倡的尚贤。
是吧,大家应该听得懂这个逻辑吧?
毕竟《尚贤》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宣扬这个。所以帝尧让天下这个举动之后,墨子应该写点这个举动所带来的好处。
否则怎么说服战国时期的君主们尚贤啊?
然而没有,墨子完全没写。
由此可知,前面写的这些并不是编的,因为要编,就编全套啊,把后面的好处也编了啊!
结合燕王哙那件事,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对于尧舜的事,普遍有一种认知,那就是尧并没有真的禅让天下给舜,而是作秀。
当然,表面不能说作秀,只是部分知识分子心里有数,嘴上还是得说尧多伟大啊。
毕竟鬼知道尧是不是真想禅让?几千年前的人了,墨子、孟子都没有读心术,万一帝尧真想禅让呢?
只是对方拒绝了啊!你不能就说他不想让,他怎么想,我们哪知道?你要诽谤上古圣君?
所以当时,对于帝尧的举动,肯定分为了两派认知。
一派是孔子为代表的‘真让’派。
他认为帝尧是真让了,只是‘许由’、舜都没接受,无奈传位丹朱,之后果然丹朱这个人不行,万民跑到南河之南,请舜回来接管天下。
大禹也是这样,都让位给伯益了,全怪儿子夏启野心勃***兵把伯益干掉了,这才家天下!全怪夏启啊!
以上,这是孔子派的看法。
为什么孔子不写呢?因为小众,当时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绝大多数人并不是这么认为的。
另一派,则为‘假让’派,都认为帝尧作秀!故意说让天下,实际上他知道,对方不敢接受。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许由’吗?
这是个帝尧时期的贤人,大概是最早的隐士。他很有才能,重义轻利,但是不愿意入帝尧的领导班子。
许由这个人的典故,有一个成语叫‘洗耳颍水’。
意思是说:帝尧老了的时候,派人去请许由,说要让天下给他,许由断然拒绝,并且感觉受到了侮辱,然后用颍河之水洗耳朵。
表达了许由淡泊名利,而帝尧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
嗯嗯嗯,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的‘假让’派,就认为帝尧是个到处张扬自己美德的人。
他知道许由不会接受,所以故意说要让位给许由,以博得美名。
也知道舜不会接受的,所以故意说要让位给舜,以博得美名。
这其实就相当于:“小伙子好好干,我死之后,你就是天子!”
“做得好,再加把力,不愧是你啊,以后我一定要传位给你!”
通过这种方式,就像老板激励员工一样,帝尧驾驭手下的同时,狂刷声望。
当然,帝尧肯定玩得特别溜,选得对象,都是他看得出来,不可能接受自己禅让的人。
许由淡泊名利,舜孝顺至极,尧把他们都看清了,所以才敢这么玩。
我个人猜测,许由估计是也看穿了帝尧,在此之前,帝尧就用过其他各种套路了,所以许由在听到帝尧要让位给他后,感觉受到了侮辱,跑去洗耳朵。
哈哈,瞎猜的。
另外战国时期,假让派还认为,大禹也是假让,虽然真的让伯益继位了,可瞬间就被夏启给灭了,连个泡都没冒出来。
历史上,伯益连个帝位都混不上,夏启上位后,直接把伯益的事迹都抹得差不多了。
这怎么可能呢?伯益就这么弱?
肯定是大禹留了一手,大禹玩得比帝尧高明,在帝尧的基础上,搞了一波反套路,表面让位,实则所有人都是夏启的人,等他死了,夏启当然不服,直接起兵灭掉伯益,摧枯拉朽,继而天下还是他们夏氏姒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