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直就是如此。
在边关戍守的那几年虽立下诸多军功。
然数年不见面,让他与朱见深和万贞儿的感情也淡薄了许多。
再加上朝中文官集团的不断上奏,言辞激烈的抨击汪直。
这就使得朱见深对汪直也产生了怀疑的态度。”
朱元璋听的火大,不禁对着朱见深的脑袋就来了个暴栗。
“朱见深啊朱见深,你让咱说你什么好!
汪直为大明立下颇多功劳,你不继续重用也就罢了,居然还怀疑他?
你可要知道,他只是个阉人,能对你产生什么威胁?”
这话说的虽然粗俗,但也十分有道理。
汪直是宦官,也就代表他无嗣。
即便他有心造反,也侥幸成功了,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最后还不是便宜了别人?
朱见深吃痛之下告饶道:“太祖息怒,后辈知错了。”
“叔,您也不能全怨朱见深。
那帮文人攻讦人有多厉害您又不是不知道。
死的都能让他们给说活了。
他们一直上奏说汪直和王越勾结串联,党同伐异。
朱见深就算再不喜欢他们,也不得不忌惮他们在朝中庞大的势力。
最关键的一点,他们为了栽害汪直,暗地里没少送搅屎棍去汪直那边。
就那些搅屎棍整天就是明里暗里给汪直惹祸,汪直拿他们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
这也成了文官集团之后攻击汪直的突破点。
最终朱见深权衡利弊,采纳了文官集团的话。
他先是将汪直调回京城,随后又把王越调往延绥镇守。”
朱元璋气的给了朱见深一拳:“文人误国啊!!!”
“叔,您也别一杆子打死一群人。
文人里也不都是坏人好吧。
不过在这件事里的文官集团办的事的确是挺下三滥。
汪直和王越走了,大同总得有人守吧?
文官集团自然要推举自己人接替这个位置。
延绥原守将许宁就这么走马上任了。
王越临行前担忧大同安危,向前来送行的巡抚郭镗言明厉害。
说许宁此人并非统兵之才,将来一定会坏事,让郭镗早做打算。
郭镗也没当回事,根本没有听进去王越的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