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石小官人,我亦愿您如这些寻常街坊一般,日日平安喜乐。”
&esp;&esp;石咏推开“百花深处”的园门,远处一股子鱼汤的香味扑面而来。那边蒋大娘已经炖好了货郎捕来的鱼,将鱼汤盛给内务府的工匠们。
&esp;&esp;“今日真是多谢诸位官爷,我们小老百姓没什么可以相谢的,请各位尝碗鱼汤暖暖身子吧。”
&esp;&esp;
&esp;&esp;石咏与内务府营造司的工匠们一起尝了莳花的蒋大娘亲手炖的鱼汤,纷纷赞不绝口。这鱼汤用料新鲜,里面加了不少的姜,辛味儿格外足。众人饮下,身上一概暖和起来,非常畅快。
&esp;&esp;工匠们于是纷纷询问这附近还有哪里要修葺的。
&esp;&esp;石咏却知,
&esp;&esp;话说当初十四阿哥给安置外宅,就找到了百花深处这样的地方,就是因为此地名称风雅,环境清幽,距离什刹海也不算远。所以百花深处南面虽然有几处蓬门小户所住的大杂院,胡同北却是一间间规整的四合院,比南面略显破败的建筑要体面不少。
&esp;&esp;十四阿哥随石咏来到“百花深处”那间已经荒废了的园子里,由石咏引着入内赏玩。石咏随意指点:“十六爷,您瞧着,这一进门就是堆石为山,其实就是讲究,一院的景致,不宜一览无遗,所以在进门处就是这样高的一处堆石,就与寻常人家门前的照壁似的,却又比寻常人家的制式更风雅……”
&esp;&esp;“这边是旧池子的所在,时日太久,池子已经淤上了,但是只需稍许疏通一下,这边就能连上什刹海的活水。再者池子里还有老的莲藕茎,重新用清水养一养,今年夏天便能开花……”
&esp;&esp;一桩桩,一件件,石咏说得如数家珍,十六阿哥所有的问题他都能对答如流,仿佛这园子建起来的时候他亲眼所见一样。
&esp;&esp;十六阿哥则对改建成拍卖会所的计划非常感兴趣,问:“找你这么说,咱们一年可以多整几次拍卖会,不拘于上次那一年一回。”
&esp;&esp;石咏点着头,说:“这个自然,一年之内,可以分不同主题,做不同的拍卖会。金玉、陶瓷、青铜、书画这些都可以单独做,也可以有时应景,比如牡丹开花的时节,就拍卖各种关于牡丹的物件儿。”
&esp;&esp;十六阿哥点点头,可是又想:“这万一要是皇阿玛指责我把内库卖空了该怎么办?这样岂不是皇家珍藏的宝物越来越少,流落到民间的越来越多?”
&esp;&esp;石咏便笑,说:“十六爷还真不需担这个心事。”
&esp;&esp;关于拍卖的货源问题,他早已想过了。在“百花深处”这里,确切地说,他想做的是一间“拍卖行”,而不纯是一个出货的机构。也就是说,其他任何旁人有珍品佳品想要出手,也可以通过这拍卖行,从拍卖行拍出去的货品,拍卖行抽一定的佣金。
&esp;&esp;若是做拍卖行,便必须有比较了解古董行情的专业人士坐镇,一方面能够妥善估价,另一方面也能够鉴定真伪。在这一项上,石咏自己是当仁不让,但是他也建议十六阿哥在多请几位古董行的老师傅,大家一起坐镇把关,至少在行业内要将这名号先打得响亮了。
&esp;&esp;“那这拍卖的形式,还与上回在松鹤楼一样么?”十六阿哥想了想又问,自言自语道,“这里看上去倒没有松鹤楼那样大……”
&esp;&esp;这一点石咏也想过,他的想法是,这里主打的都是高价古董的拍卖,因此首要条件是环境要清幽宜人,同时买家最好分开,从头至尾不用见面,以暗标为主,免得上了和气。因此百花深处这座园子里刚好有二十几间彼此独立的小厅,刚好可以建成一个个包厢,各自出价,价高者得,那么拍中的物件便会直接送至出价最高的一间包厢了。
&esp;&esp;当然,若是要做明标拍卖也可以。这园子里还有一处大厅,在园子的最南面,是在最早的菜地上兴建起来的,那间屋子可以请五十几人一起入座,做一个小规模的拍卖场也没什么问题。
&esp;&esp;“茂行啊,你是怎么知道这大厅是在最早的菜地上建起来的?”十六阿哥非常好奇,明明石咏是半个月前才从他这儿翻了房地契,才晓得这地方属于内务府的。怎么这几日的功夫,已经对这里了如指掌,说他是主人也完全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