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能在诗词里宣泄一下愤怒之情。
然而,有个人与柳永不尽相同,名叫张元。
张元在连续几次殿试失利后,终因无法忍受,愤而出走,投身到了西夏。
在那里,他展现出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受封为侯并担任宰相。
并在好水川战役中辅佐李元昊,一举击败宋军。
此战,宋军遭受惨败,阵亡人数多达一万多人。
战场上,张元踏着满地宋军尸体,趾高气昂地题下一首诗:“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
他在诗中不仅阴阳怪气地质问宋军统帅韩琦,签名时还特意列出一大串西夏官职:“(西夏)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张元随大驾至此。”
张元这般用宋军的累累尸骨换取功名的行为,固然为人所诟病。
然而,当他那边的消息传回北宋朝廷后,也让朝廷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与教训。
自此,北宋嘉佑二年起,宋仁宗亲自宣布,殿试不再进行淘汰,所有参加殿试的考生都将被录取。
从此以后,殿试凝重的气氛也渐渐变得轻松起来。
此刻,站在殿试前列的考生们,都是省试中的佼佼者。
他们期待着能获得进士身份,甚至争取“三鼎甲”的荣誉。
个个心怀鬼胎,暗自发狠,却没有多少交谈的心情,氛围显得肃穆而紧张。
而殿试队伍越靠后,省试成绩越差的考生就越聚越多。
这些人在人群中声音渐大,交谈越来越兴奋。
有许多省试垫底的考生,心态平和,只打算走走过场,见见皇帝,混个一官半职。
一副典型的重在参与,咸鱼姿态。
尽管如此,当他们偶尔瞥向队伍最前端那道身着青衫的身影时,仍然忍不住流露出几分羡慕与憧憬。
每个人都渴望在琼林宴游街那天,自己能站在那个令人艳羡的位置,实现状元的梦想。
然而,状元终究只有一个。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苏墨作为队伍首位的考生,内心却没有太多激昂的情绪。
他眺望那宏伟壮观的皇城,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了李世民的经典台词。
无论李世民当年的真实意图为何,这话说得确实在理。
科举制度确立后,读书人拥有了晋升通道,许多躁动不安的士子因此消停下来。
大家各取所需,相安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