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装了这种配重的炮塔,从侧面看去就像是鸭子的嘴。
于是又得到一个诨名“鸭子比尔。”
现在,一切问题都解决了,M10应该能大显身手了。
可就在这时候,陆军集团军群总司令莱斯利·麦克奈尔跳了出来。
此君是炮兵出身,对坦克兵的作用比较模糊,甚至还阻止过坦克歼击车的生产。
在他看来,牵引反坦克炮对付坦克就足够了。
建造自己可以跑的反坦克炮,完全就是一种浪费。
不过,车已经造出来了,总不能不用吧!
麦克奈尔一拍脑袋,决定将坦克、坦克歼击车分别编组。
他的想法很简单,坦克就应该对付敌人步兵,一旦发现德国佬的坦克,就派出坦克歼击车。
这看似合理的方案,简直就是纸上谈兵。
坦克、坦克歼击车一旦分属不同的部队,调动就变得困难。
而且通讯条件的限制,坦克歼击车往往不能随叫随到。
火力贫弱的“谢尔曼”,根本不是“虎豹”对手,鼻青脸肿都是好的,被打个全军覆灭也不新鲜。
而只有装备着一挺重机枪的M10,最怕的就是步兵贴近攻击。
它上面的那挺M2重机枪,得依靠炮塔的转动。
也不知道设计师的脑袋是不是被驴踢了,M10坦克的炮塔竟然靠手摇转动。
“虎”式坦克炮塔转动一圈一般是45-60秒。
“鸭子比尔”型的M10炮塔转一圈要2分钟,早期型的鬼才知道需要多少时间。
如果在训练场大可慢慢的转,放在战场上这就要命了。
为此,车组成员还要携带枪支、手榴弹。
就算M10被正确部署,并且捕获到了敌人,它还得看对手是谁。
要是3号、4号还能欺负一下,如果遇到“黑豹”就麻烦了,正面装甲根本打不穿,侧面装甲要靠的很近才能击穿。
如果遇上“虎”、“虎王”就不用浪费炮弹了,贴脸都轰不开。
为此,又在M10的基础上,发展出M36坦克歼击车。
当然,那是另一个故事了。
战后,大量的M10坦克歼击车被废弃。
也有少量被输出到别的国家,挖出的这一辆应该就是这个时候运到巴西的。
林超松了一口大气。
“只要不是谢尔曼就好,阿九干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