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关之战大获全胜,子恪原本打算待唐万年安顿三郡之后便随其一道班师回朝,却不料此时京中传来噩耗:太子的生母昭和皇后薨。
太子快马赶回盛京,却被正德帝软禁在东宫,第二日章德殿中颁下一道谕旨,大意是因其生母昭和皇后失德,废储君穆容祀太子之位。
太子这才知道,原来是有人诬告他的母后曾与侍卫私通,怀疑她诞下的皇子非皇族血脉,正德帝盛怒之下质问昭和皇后,昭和皇后深觉受辱,又心寒同床共眠的丈夫竟如此不信任自己,心灰意冷之下自缢身亡,正德帝见死无对证,又见密告之中言之凿凿,人证物证俱在,更是深信不疑,盛怒之下撤了太子的储君之位。
正德三十六年七月的章德殿一片愁云惨淡,六十一岁的正德帝似乎在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第二日早朝,正德帝招众臣公卿推议储君,有近半数的大臣推举大皇子,正德帝见大皇子之势盛极一时,反倒按下不表。
午后正德帝单独召见了大皇子,随侍左右的宫人听得书房之内一片争执声,紧接着瓷盏碎裂的声音响起,众人皆是诚惶诚恐,没有一个敢入内服侍的,待到大皇子出来,已是日薄西山,伺候在皇帝身旁的内侍省监秦寺战战兢兢地进了书房,见正德帝靠坐在龙椅之上,疲惫的按着眉心叹道:“这个位置坐的久了还真是硌人啊,他们要就给他们好了。”
秦寺立在一侧不知该接什么话好,却听正德帝又道:“朕真的是老了啊。”语调之中一片萧索。
秦寺暗暗抬头看了看龙椅上的皇帝,确实是有些风烛残年的老态,黄昏的光线照射进来,映得他发上的银丝比往日更加明显,他跪下一面收拾着杯盏的碎瓷,一面说道:“皇上福寿康健,哪里老了啊,老奴还要再伺候您个几十年呢!”
龙椅上的人隔了半晌方才说道:“朕哪里还有几十年了,罢了,你起来替朕拟旨吧。”
作者有话要说:
☆、心事只合说与君
光影西斜,穿过层层流苏纱帐透射进来,室内的安神香袅袅,隐约有些不真实的感觉,子恪从回忆中回过神来,略一垂眸平静道:“他死了。”
“死了么?”苏凌景重复道,语气中略带着一丝惊讶。
子恪心底却无端的一沉,他想起第二日去安和殿给父皇请安时的情形,那个时候,他跪在冰冷的水磨青砖地板上,光洁的地面倒映出自己的影子,看不清此刻自己是怎样的表情,他只听到重重帷幔里自己的父亲用苍老的声音问:“你大哥呢?”
“他死了。”他听见自己的声音说,不带一丝情绪。
“死了么。”帷幔中的声音沉寂了半晌,那片刻的沉寂于他而言却格外长,他听见殿中的九莲灯漏滴答、滴答的落水声,声声如同敲击在自己心上。
隔了半晌,帐中的人苍凉地笑道:“哈哈,好啊,好!朕养的好儿子!”
那笑声响彻在空旷的大殿中,极尽嘲讽,子恪将头埋得更深,不是没有后悔过,那毕竟是自己的亲哥哥。
只是,那一瞬间的失去理智让他意识到,那深藏于心中的感情是如此深刻而沉重,沉重到让他害怕,害怕借由任何一人宣之于口,无论这个人是谁。
他低头审视自己的影子,模糊的光线中忽然看到自己勾唇一笑,他俯身在地,平静地说道:“儿臣罪该万死,请父皇责罚!”
“责罚?这天下都是你的了,我怎敢责罚你!”又是一记嘲讽,那苍老的声音似是回忆起什么来:“子恪,你可知朕为何废了你的储君之位却仍把天下给你?”
“儿臣,不知。”
“十九年的尽心培育,朕在你身上倾注了多少心血?朕虽废你储君之位,却仍盼你能做个明君,纵使你不是朕的儿子又怎样?可你倒好,登基第一天就弑兄瞒父,你……太叫朕失望了!”
太叫朕失望了!!
那声训斥横亘在脑海之中,这些年来,这件事情便如芒刺在背,纵使他做的再好,也无法掩盖他弑兄的这一件事实。
自那以后父亲便长病不起,拒绝再见他一面,第二年春天便离开人世了。
“是,被我杀死的。”子恪又道,语气之中的萧索意味,却是苏凌景从未见过的。
苏凌景抬眸,有瞬间的震惊:“子恪……”
子恪平静地将那日崇华殿的事情讲给苏凌景听,略去穆容焱提到他的那一截,顿了顿又道:“逸之,你是不是也认为我是一个酷厉严苛,残暴薄凉的人?”
苏凌景自他的叙述中回过神来,摇了摇头,温和道:“虽然那个时候有很多种可以制住他的方式,但当时情形就算是我也没办法做到更好,杀死自己的亲哥哥确然不是什么值得提倡的事,纵使他已经失去理智,但是,子恪,我只是想告诉你,人都有犯错的时候,就算是我也会失去理智,逝者已矣,不必用一时的错误评判一生的对错,你从来不是酷厉严苛、残暴薄凉的人,相反,我认识的子恪虽然偶尔任性,却一直是个温柔的孩子。”
子恪倏然抬眸,直视苏凌景的眼睛,那眸中的锐光点点,熠熠生辉,半晌忽然意识到他方才说的话,别过脸不自然道:“我早就不是小孩子了。”
“恩。”苏凌景抬手拍了拍子恪的肩,四年未见,他再也没有当年孩子的模样,可似乎是一种习惯,总会不自然地将他和当年联系在一起。
子恪将苏凌景的手拉下,看着掌心的纹路道:“逸之,他……是怎么为难你的?”
似乎想起不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