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阐述智能调度网络在生物安全领域的潜在应用时,在场的那两位将军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会后不久,一个代号的专项合作计划便被提上了日程。
军方看中的,是陆时羡团队在生物系统精准调控方面的核心能力。正如枢纽蛋白能够精确调度细胞内部的与信息流。
这种能力若应用于生物安全领域,将可能发展出针对特定生物制剂的精准预警、快速鉴别乃至定向干预的全新手段。
一个平常的周二下午。
华国总装备部生物安全局的郑建国将军,秘密抵达了南江。
在与陆时羡的秘密会议中,他开门见山:陆院士,您在《细胞》上描绘的‘智能调度网络’,让我们看到了生物防御的一种全新范式。我们需要的,不是传统的‘盾牌’,而是能够识别、预警并精准反击的‘智能免疫系统’。
“上次在会上,我也是听的一知半解。我想请问一下选择植物体系的优势在哪?”
听到这个问题,陆时羡顿时眉头一扬。
看来,来的还是个大专家啊。
只是之前在学术界都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
不过,在军方任职也能理解。
想了想,他仔细向郑将军解释道:
“第一,植物是完美的早期预警模型。它们对环境中的微生物和气溶胶颗粒具有天然的富集和初筛能力,我们可以将其改造为‘哨兵植物’。”
“第二,植物体系的研究相对公开,便于隐蔽真实意图。我们可以将核心的检测与响应机制,伪装成植物抗病性或环境适应性研究。”
“第三,我们在植物免疫系统方面的技术积累最为深厚,‘超敏生物传感器’和‘智能沉默弹头’的技术原型都源于此,转化路径最短。”
郑建国点点头,显然早已经做过功课,对陆时羡说的几点毫不意外。
很快,在会谈中,合作的第一个具体项目出炉了。
它暂时被命名为‘苔藓计划’。
目标是利用苔藓这种分布广泛、结构简单、易于基因改造的植物,开发一种能够实时监测环境中特定生物标记物的分布式传感网络。
在植物病理实验室的保密会议室内,郑建国将军放下茶杯,神色肃穆。
陆院士,苔藓计划的核心指标有三。他竖起手指说道:第一是灵敏度,需要在每立方米空气中检测不超过10个目标颗粒。第二是响应速度,从感知到信号传出不得超过15秒。第三是生存能力,部署单元要能在极端环境下持续工作三个月以上。
陆时羡沉吟片刻,在心中迅速计算一番后回应:灵敏度我们可以做到5个立方米,这得益于新一代量子点标记技术。”
“但响应速度需要军方的通讯技术支持,植物体内的信号传导最快也要3秒。
通讯不是问题。郑将军身体前倾,笑着说道:我们可以在传感单元植入微型中继器。但必须确保信号传输的隐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