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的标准化程度让习惯在繁缕研究院自由探索的团队成员深感震撼。
每个实验步骤都有详细的标准化操作规程,每个数据产出都立即进入统一的数据库,甚至连实验记录本的填写都有严格规范。
我知道这些规定可能让各位感到束缚。林雪在培训时直言不讳:但正是这些标准,确保了我们能在不同项目间快速复用成果,避免重复劳动。
事实证明她是正确的。
当团队需要某种特殊纳米材料时,基地材料库中竟然已经有十七种相关样品和完整的性能数据,但这些都是以往其他项目积累的成果。
更令人惊叹的是基地的测试验证体系。
在外界需要数月才能完成的极端环境测试,在这里被压缩到以天为单位。
这得益于基地独有的加速测试方法,通过同时施加多种应力因素,并建立精确的失效模型,大幅缩短测试周期。
当曲溪担心这种加速测试可能不够准确时,测试中心的负责人调出了大量验证数据:我们已经用这种方法预测过137种材料的实际服役表现,准确率达到98。3%。
在如此高效的环境下,苔藓计划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
技术路径依次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推进。
即感知层升级、信息层加密和响应层构建。
第一步是陆时羡团队对原有的超敏生物传感器进行军用化改造。
不再仅仅识别植物病原体,而是将其识别域拓展至一系列特定的、具有安全意义的生物分子标记。
传感器与植物的先天免疫系统联动,一旦捕获目标,会立即触发植物体内的钙离子信号爆发和特定挥发性气体的释放。而这构成了第一重光学和化学可探测信号。
第二步则是军方工程师的专长。
他们与赵栋的计算团队合作,开发了一套基于生物分子反应的物理不可克隆函数加密系统。
传感器捕获的信号,并非简单传递,而是会触发植物体内一系列预置的、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链,最终输出一种经过生物加密的信号。
这种信号只有对应的专用解码器才能破解,极大提升了系统的抗干扰和反侦察能力。
第三步是最具挑战性的一环。
陆时羡设想,一个完善的系统不应仅仅停留在,而应具备初步的能力。
他们尝试将智能沉默弹头系统进行功能拓展,使其在特定指令下,能够合成并释放一些可以高效降解特定生物制剂的酶或化合物,实现监测-确认-处置的快速闭环。
当然,这部分研究被严格限定在最高防护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内进行。
一次关键的突破,来自于对植物种籽的重新认识。
军方一位资深专家提出:“种籽是自然界最稳定的生命信息载体,能否将我们的传感系统‘写入’种籽,使其在萌发时自动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