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晋末长剑TXT > 第一百章 开源流(第1页)

第一百章 开源流(第1页)

七月十五日,大朝会一结束,邵勋便来到了西苑继续躺着。

不过,少府监蔡承很快来到了此处,邵勋不得不坐了起来。

入内行礼之后,蔡承看到了躺在躺椅上的王惠风,于是又行一礼。

“蔡公见谅,妾体弱至此,竟无能起身。”王惠风轻声说道。

“王婕妤言重了。”蔡承回道。

邵勋示意他坐下,然后说道:“卿写的奏疏,朕看过了,而今想再听你说一遍。”

“陛下,少府去岁收支相抵,收还略小于支。”蔡承说道:“诸苑囿所出粮豆、牲畜、竹木、布帛之类,已很难增长。若想有进益还得从货殖上着手。”

“蔗糖?”邵勋问道。

“陛下,蔗糖已经卖到顶了。”说到这里,蔡承简单解释了一番。

邵勋听完后,有些恍然。

之前他只简单地以为价钱越低,买的人越多。大部分情况下,这一点没错。但有个小小的问题,低到什么程度呢?

对数量最多、最底层的农民来说,蔗糖是奢侈品,一般而言他们不会买的。

一斤从两千文降到一千文不会买,降到八百文,仍然不会买,就算降到五百文,还是不会买。他们觉得没必要花这个钱,就这么简单。

这就是尽可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啊!

无端地,邵勋想到了后世晚清时期,英国人在印度建立了许多机器纺织工厂,然后雄心勃勃进军中国棉布市场,却惨遭失败,根本卖不了多少。

后来他们发现,小农经济模式下,中国农民喜欢自己纺纱织布,而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力成本和时间成本是不被农民算在内的,他们只计算棉花原材料成本,甚至只计算种植成本。

如此一比较,你印度工厂的棉布有什么优势?更别说洋布过于轻薄,只适合城市人穿用,而农村需要的是厚实耐磨的棉布——事实上洋布确实主要在几个开埠的城市销售。

真正摧毁乡村手工业棉纺市场,让洋布大肆倾销,还得益于后来的战争——厘金制度对商业的摧残是毁灭性的。

再回到此时的蔗糖市场,消费人群其实早就固定了:士族豪强、官员将校以及一部分愿意花钱的府兵。

除非你把蔗糖价格做到令人难以置信的低价,才能打破藩篱,产生奇妙的质变,迎来下一次爆发。

“除此之外,可还有别的原因?”邵勋问道。

“有。”蔡承说道:“而今北运之蔗糖,谓之‘石蜜’(块状粗糖),交州本地则还有‘蔗饴’(糖浆),其间颇多杂物。有些富贵人家,尝过新鲜后,便又转回蜂蜜。没那么多钱的,则买饴(麦芽糖)、枣糖。或许还有臣不了解的甜物,譬如高昌之刺蜜,世间之大,无奇不有,臣难以尽知。”

邵勋点了点头,问道:“你可有解法?”

“有。”蔡承毫不犹豫地说道。

“说来听听。”邵勋道。

他对制糖业也不是没有一点了解。

长期翻阅少府公函后,他知道此时的甘蔗出糖率低得可怕,既有品种原因,也有技术原因。

但他真不知道该怎么提高榨糖技术,悬赏后几年了也没下文,或许有些进步真的需要运气,需要灵光一现。

另外,现在的蔗糖杂质多也是真的,比后世的红糖都远远不如。

如何过滤,需要哪些技术,他也很好奇。

“交州传言,天竺有国名‘摩揭陀’(今印度比哈尔邦),擅长制糖,能得较为纯净的沙糖。”蔡承说完,补充了句:“臣本不信,后在洛阳见得西域胡商,言及康居、波斯亦有此法,始信之。”

“哦?”邵勋从一堆信件中取出一份,仔细看了看后,沉吟片刻,道:“朕知道了。”

信件是庾蔑从大宛写过来的,其中提及他在康居曾招募了许多工匠,却不知有无制糖匠了。没有的也没关系,让天工院想想办法,谁能研究出新的制糖之法,就予以重赏。

或许不太容易,因为少府一直没搞出来,但群策群力嘛,正好也让天下人看看,研究这些东西是有用的,有极大的利益。

庾蔑的信中还提及了事关康居的一些事情,比如狯胡本在康居东北边缘地带放牧,多年来逐步南侵,很多城邦或为其征服,或为其暗中控制,康居王南逃,以避锋芒。

又提及波斯与大秦屡相征战,互有胜负,国力消耗极大,故无力东侵,只采取怀柔附庸之策。他建议与波斯争夺康居诸城,宣扬大梁国威。

邵勋没有给他任何回复。

这会不是汉时了,他也没有汉武帝那种让国家户口减半的决心。再说了,这会的百姓也没汉时那么能忍,更容易造反。

西域,慢慢经营就是,不能急。

不过他也没完全否定庾蔑的想法。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