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太后殡天到入葬。赵孝锡都不离不弃,始终跪在灵堂守灵。根据太皇太后的贴身太监传出的消息,这位郡王爷从高太后去世,滴水未进也未开口说半句话。
如此赤诚的孝心。任何上了年纪的大臣,都忍不住说句‘孝子贤孙’。可除此之外,很多人也开始担心,接下来这位掌权的皇帝,会如何对待于他呢?
就在墓室关上的那一刻,坚持了七天七夜的赵孝锡。终于直直的在满朝文武大臣,还有那些赶来的王公贵族眼前,丝毫没有知觉般倒了下去。
这一倒,令葬礼现场的文武大臣们,也被吓了一跳。这个时候,徐王府那位,据说好象伤心过度时日无多。如果这位皇帝也过世,那别人会怎么看待赵煦呢?
太皇太后刚死,大宋朝唯一的皇叔也过世。那怕事情不关赵煦,可别人会怎么想呢?别人只会说,这位少年天子太过冷漠无情,连皇叔也逼迫至死。
等到随行的太医,替赵孝锡诊治后道:“官家,郡王爷应该没事。只是这段时间,不眠不休滴水未尽,导致此刻他身体极度虚弱。抬回去,休养一段时间即会恢复。”
有了这句话,围在一旁的文武大臣,也忍不住长松了一口气。就算是对赵孝锡心情复杂的赵煦,也觉得心头轻松了一些,吩咐徐王府的人将其抬回王府休养。
结束了这场国殡,赵煦终于名正言顺的成为大宋的皇帝。可很多文武大臣都感觉,这位应该为掌权而高兴的皇帝,似乎变得越发冷漠了起来。
很多时候,这位皇帝都会在下朝后,来到高太后居住的宫殿下徘徊。这种现象,也令待在家中休养的赵孝锡,明白赵煦终于会有所醒悟了。
看似大宋的权力全部集一身,可谁又知道,要治理好若大的一个天下。岂是件易事呢?
以前高太后在世,赵煦这皇帝当的轻松,甚至可以说当的清闲。可现如今,没了高太后的帮衬,赵煦终于意识到,什么叫高处不胜寒,孤力无援般的局面。
正如后世有句话,有些东西,等到失去才知道珍惜。想必此刻赵煦的心情就是如此,他终于明白,有位皇祖母帮衬是多么好的事情。
现在贵为一国之主,他所做的每件事情,下的每条旨意,都涉及到万千百姓的生死。新旧大臣的争斗,更令赵煦觉得无比的头疼。
在这种时候,赵孝锡终于再次进宫,面见了精神显得有些疲惫的赵煦。提出了打算离开皇城的话,这京城他不想再待人,没有一点人情味跟归属感。
看着赵孝锡一脸平静的面容,赵煦开口道:“你真的不愿意留下来吗?”
听着赵煦的话,赵孝锡很放心地交:“回官家,微臣觉得太累了,打算好好休息一段时间。而且这个时候,微臣也必须到时候离开了。不走,只怕会令官家更为难!”
是啊!最近那些新近提拔的文武大臣,都在鼓动着赵煦,替换骑军的统兵将领。这支赵孝锡一手组建的骑军,如今成了满朝文武大臣嘴里的香勃勃。
为了掌控住这支目前大宋实力最强的骑军,赵煦也没有拒绝这种轮换。可这对于赵孝锡而言,又岂能随意接受呢?不走,留在京城碍眼吗?
赵煦听到这里,终于狠下心道:“你走可以,但皇叔还有徐王世子,都必须留下来。”
对于这个问题,赵孝锡继续很放心地交:“官家,微臣的父亲,如今就算想走也走不了。可我兄长,还有母妃,微臣都要带走。就算官家不同意,微臣早晚会将他们带走。”
这话听的赵煦一怒,拍桌而起道:“赵孝锡,你不要逼朕!”
对此赵孝锡还是那表情道:“微臣不敢,微臣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如果官家执意将他们软禁在皇城,未来我们再相见之日,也只能兵戎相见了。”
听着赵孝锡的话,掌握了暗卫的赵煦,对于赵孝锡的实力有了更多的了解。他很清楚,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赵孝锡造反,就算威胁不了他的帝位,也会让大宋动乱不堪。
根据暗卫统领的分析,放赵孝锡离开是最好的选择。至少从目前查到的情况,赵孝锡将手头更多的实力,都用于对付番邦各国,替大宋出力。
如果这些力量,转移到大宋来,那情况会变得非常严重。最重要,那怕是大宗时期组建的皇族暗卫,如今也不能完全查清赵孝锡手中的实力。
除了知道,赵孝锡拥有不少江湖人士替其卖命,组建了一个类似暗卫的谍报组织外。境外几支势力强大的马匪,也直属赵孝锡的心腹死士统领。
面对这样的情况,赵煦终于忍不住道:“好,既然你要走,那就跟我走的远远的。滚!”
对于再次暴怒的赵煦,赵孝锡似乎还是那个样子,拱手道:“谢官家,微臣告退!”
就在踏出御书房的那一刻,赵孝锡却停下脚步道:“小六,在你有生之年,我都不会与你作对。你完全可能放心,那怕你怎么想我,可我还当你是兄弟。保重!”
抛下这句话,赵孝锡很干脆的离开了御书房,回到徐王府之后。也没跟皇城的任何大臣告别,通知徐王府的人收拾东西,准备离开京城前往下一个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