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博源道:“方相,下官以为,朝廷官署,本身就是白手持墨,不能因为墨黑就废掉墨,也不能因为手会脏就不再碰墨。历代先贤的一直在权衡仁义礼与利,我们要做的,便是尽可能让手沾染最少的墨,同时让墨最大限度有益于景国。所以,方虚圣废礼行利之举,下官不敢苟同。”
方运微笑道:“盛尚书理解有误,本官并未废礼,本官甚至已经同礼殿商议过,要给予礼更崇高的地位。当然,这需要慢慢改变。本官应当这般说,此次朝廷行利,是在礼法的监督下施行,只要不违背礼法,并且内阁达成共识,便可着手施行。”
盛博源问:“现在文相空缺,四相只有三人,若是三人同意,那么内阁便算是达成共识吗?”
方运微笑道:“自然不是。内阁不仅有四相,还有内阁参议,还有内阁行走。本相有一良策,将准备实行。”
“请方相明示。”盛博源道。
方运微笑道:“景国之中,内阁参议皆是高官,如六部尚书等,而像州牧、都督与州院君虽然不在京城,但依旧可以传书论政。至于内阁行走,则册封过多,鱼龙混杂,不久之后,当重新商议。不过,无论是四相、内阁参议还是内阁行走,都是景国之官,都应有参政之权。本相初步建议,那些影响较小的政令,内阁各相可自行决定,若遭遇反对再与众官商议。那些影响较大的政令,则由内阁参议表决,只有三分之二的人赞同,方可施行。至于影响巨大的政令,内阁行走也当参与进来,得超过三分之二的人支持,政令方可通过。当然,这只是本相初步建议,众官若是持反对,本相会改进。”
方运说完,金銮殿静悄悄的。
几乎所有官员都流露出惊骇之色。
他们是在方运的《政史》中看过相似的制度,而且各国官僚都有一定的潜在规则,比如若是众官反对太激烈,政令基本上不会正式颁布。
但是,之前的各国朝廷的政斗是在水面下进行,各自遵循潜在的规则。
现在,方运竟然制定了清晰而又正式的规矩,一切放在台面上进行,这完全颠覆了景国甚至十国的决策方式。
张破岳小声问:“方相,这种官僚形式,似乎和您《政史》中的所有国家都不完全相同。”
方运微笑道:“你们仔细看遍《政史》便会发现,里面列举的二百余国度,没有任何一个国度的制度、政体和官署运作模式是完全一致。我们景国的新模式,自然也不存在于《政史》之中,本相,给这种模式起了新的名字。内阁集中制!”
高空之上,似有伟力隐现。
第2437章太后之叹
许多人仔细思索,很快,许多官员抬起头,愕然看着方运。
景国将来既然要走内阁集中制,那国君呢?
一些官员隐约感到,幕帘之后的太后在轻轻的颤抖,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愤怒。
方运补充道:“这只是官员的运作模式,不涉及国君,我们景国,永远是在国君领导下的内阁集中制。”
众人摸不清头脑,这意味着方运至少目前为止并没有废除皇权的打算。
曹德安点头道:“如此一来,景国从本质上并无变化。毕竟,我国的政令向来由众位同僚讨论推敲后,才会实行,方虚圣只是将其确定为明确的规矩。既然如此,那老夫没什么可反对的。接下来,还请方虚圣写一份完备的内阁革新奏章,若是获得多数内阁成员同意,则上书国君,请太后与国君定夺。”
随后,曹德安看向杨旭文。
杨旭文目光轻闪,思量数息,重重一点头,道:“只要内阁同僚大都赞成,那本相也不能违背众官意愿,必然赞同。当然,此事须要获得太后与君上的首肯方可实行。”
曹德安微笑道:“反正以后就算内阁官员作出决定,还是要加盖玉玺方可实行,对于太后和君上来说,变化并不大。所以,诸位的反应无须太过激烈,此事可比拎鹅提羊简单得多。”
众官笑起来,没想到曹德安当众开方运的玩笑。
方运知曹德安没有恶意,道:“曹相说的没错,此次所谓的革新,只是规范内阁官员,并无任何违背礼法之事,完全不影响君权。林大学士,方某的此次革新,是否违背礼法?”
百官齐齐看向林守岩。
林守岩思忖片刻,道:“此次革新,并无颠覆君权之举,又无违背礼教之事,乃是景国官员内部商议并经由景君裁决,礼殿不会干涉。不过,既然要实行新制,当列入律法,无论如何,须知会刑殿。”
“退朝之后,方某便会请示刑殿阁老,只有刑殿下达文书,我们才可名正言顺改制。”方运道。
林守岩点点头,没有说什么。
在场的官员心中一凛,一些官员暗道好险,幸好没有反对,方运表面上说请示刑殿,实际已经与刑殿沟通完毕,只要刑殿文书一下,由不得太后景君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