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这些年跟着时申小吃零食文化衫,首饰水果情人花基本上什么都卖过,跟各类批发市场货源地都打过交道,对于各种常见商品的成本进货价市场销售价都有了解。
等去了剧组那边,张咸鱼对数字的敏感和这些年积累的经验都能帮他避免被坑,控制好成本。
毕竟大象是一个近现代的故事,剧组拍摄时所应有的开销不会太超过张显允的认知范围。
也就是人员酬劳,伙食住宿,服装道具,场地,以及拍摄器具的租用这几个点,基本上他都应付得来。
虽说演员片酬和拍摄器具的租用而这两个部分没接触过。
不过以张显允的能力,也不怕在这上面被坑。
摆摊那会儿,进货的时候张显允可没少为了一两毛钱货比多家,精通砍价。
虽然不熟悉演员和拍摄器具的行情,但也不至于被人坑。
而且还有胡柏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人对这些可不要太熟悉。
时申跟他签的合约投资额就一百万,有这个标尺在,就算这小子居心不良想在这两块上割韭菜,有张显允盯着也不可能让他搞事儿。
就这点儿钱,想动点什么手脚都像秃子头上的虱子一样明显。
为什么后来动不动就是几亿几亿的大制作?
因为标尺高,意味着手脚也好做。
一亿预算,我男主角拿个三千万片酬不算多吧?
大明星扛票房懂不懂?
配角搭几个老戏骨,加起来三千万片酬不过分吧?
懂不懂什么叫下限决定上限?必须得有老戏骨兜底。
再弄点儿特效,也三千万。
观众就爱看特效,没有卖不了票。
不算贵了,比起别人动不动上亿的特效费,咱这已经是友情价。
剩下一千万,伙食住宿什么的,剧组几十上百号人,花个几个月也差不多了。
至于这些钱有没有都花出去花到实处……人给你请来,东西也做好不就行了,其他的就别问了。
越大的制作,越是肥肉,越多人上手。
过手全是油花。
而大象这种小破剧组,标尺低,手脚不好做,就是块精瘦肉,抠半天都不一定能抠下块油花来。
一百万的预算,你签个几十万片酬的演员,那傻子都知道你在割韭菜了。
在时申的记忆里,这个戏在演员片酬的支出上几乎为零。
基本都用的都是新人,底层演员。
男主角还是零片酬出演。
大部分的预算都花在了拍摄上,实实在在地把钱都用在刀刃上。
这也是时申选择大象这个项目作为自己在内娱的第一笔投资原因之一。
讲究的就是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打怪升级。
这种相对来说比较干净的剧组就最适合他这种新入行的萌新积累经验练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