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原吉随便找了个位置坐下,看着黄淮他们在处理奏折,皇帝在里面召见黄福,感觉有点不真实。
这场面在永乐时永远都看不到。
朱棣非常勤奋,所有奏折都要亲自看一遍。
但朱棣看的很多奏折,身为户部尚书的夏原吉可能先知道了,不但夏原吉先知道,很多京官都可能先知道了。
现在就不一样,夏原吉发现皇帝这样改制后,所有奏折会被黄淮他们先看到,然后递交皇帝。
皇帝看完之后,才会让他们离开。
也就是说,皇帝等同于第一时间看到。
像现在,夏原吉就完全不知道这些奏折里说的什么事。
夏原吉看了会,又起身,走到黄淮身边,想伸头看看。
不料黄淮一把将手按住,然后笑道“夏部堂,陛下不让其他人看。”
夏原吉扭头,发现胡广他们确实离他比较远,每人间隔差不多有四五步。
再看看黄淮身后,有个盒子,上面写着“户部”,正是他关于他户部的奏折,下面还写着个数字-——38,应该是今天送来三十八本。
夏原吉心中微动,便道“这么说,关于我户部的奏折,都是黄侍读先看到?”
黄淮摇头“也不一定,今天我拿的户部的,明天就可能是兵部的,陛下要求每人每天看的不一样。”
“你们相互之间,也不能看对方的?”
“只可以随机交换一次,查漏补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夏原吉点头,华盖殿这些人,每人最多只能看到六部中两个部的奏折。
保密性显然更强。
只有皇帝一个人,可以看到全部的奏本。
他又问“我看今天杨溥和金幼孜回去了,你们不是少了两个人?”
“不碍事,可由其他人代劳,陛下的要求,每个人最多可以看到三部,最少看两部。”
即同一个奏本,最少要有两个人看过。
夏原吉听的拍案叫绝。
皇帝这样批阅奏本,不但省时省力(主要是省了皇帝的时间),还有很强的保密性。
不过夏原吉也考虑到一件事,皇帝主要是让黄淮他们批复奏本,很多时侯,皇帝只会随便看下他们的总结和批复,不会细看奏本。
如果有胆大的臣子,联合起来骗皇帝,只要皇帝没有一本本仔细看,还是在会有遗漏的时侯。
当然,像朱高煦这么强势用武力夺取天下的皇帝,夏原吉不认为有臣子们敢这么做。
夏原吉在想这个问题的时候,杨荣正在头痛。
因为他看到了弹劾自己的奏本。
弹劾的人还是右都御史孟善。
孟善得到朱棣和废太子朱高炽重用,但讨逆战后期看情况不妙,立马投降,朱高煦进京后,得到重用,由武将改为都御史,这在大明朝又是首例。
但朱高煦当了皇帝后,已经改了无数祖制,所以大臣们已经麻木了。
今天好死不死的,杨荣拿到弹劾自己的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