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徐胖子来到了常风面前:“常爷,民夫们从河里捞出来一块墓碑。”
常风皱眉:“那可不大吉利啊。把墓碑重新沉入河底吧。”
徐胖子笑道:“哈哈,那碑文十分有趣。咱们奇文共赏析后,再把它沉入河底不迟。”
刘大夏来了兴趣:“哦?碑上刻了墓志铭嘛?”
墓志铭通常都是儒雅博学之士所写。文人一向都对墓志铭感兴趣。
黄伯仁道:“我也去!”
三人在徐胖子的带领下,来到了一块墓碑前。
很奇怪,墓碑没刻主人的名字。只有一段墓志铭。
墓志铭只有短短三十五字,却让众人笑得前仰后合。
具体内容如下:初从文,十年不中;后习武,校场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遂学医,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众人大笑过后,感慨良多。
常风道:“这人的一生真是有趣啊。一辈子一事无成。死了将自己的一生写成三十五字的墓志铭,却能博得后人一笑。”
刘大夏感慨:“我们笑坟中之人。说不准坟中之人也在笑我们呢。”
“一事无成不可怕。可怕的是连试着去做事的勇气都没有。”
黄伯仁道:“还有更可怕的。。。。。。一生做的都是恶事。譬如我二弟。”
常风命人将石碑沉进了河底。
石碑入河,溅起水花。水花很快就被汹涌的河水吞没。
人的一生,何尝不像那沉入河底的石碑?只能溅起微小的水花,然后被滚滚向前的历史洪流淹没。
接下来的日子里,常风分遣司账百户所的一众账房先生,看着山东当地官员采购治河所需物料。
他自己则来到了工地上,跟民夫们同挑土、同抬埽、同搬石。
虽然很累。但常风这七年来从未像如今一般畅快、自在。
鲁西的十万民夫,跟着刘大夏疏通贾鲁河、孙家渡、四府营。
山东境内的分水法初见成效后。刘大夏又带人南下,修筑长堤。以障水法防汛。
工程从弘治六年的春天,一直干到了隆冬时节。
徐州长堤工地。
常风正跟徐胖子抬着一筐石子往堤上走。
刘大夏则在工棚里看着工程图纸。
天空中飘起了雪花。几十名骑士簇拥着一个太监狂奔向工地。
来的人竟然是钱能!
钱能是来传旨,召刘大夏、常风回京的。
派司礼监首席秉笔来给刘、常二人传旨,可见弘治帝对二人治水成果的肯定。
钱能先进了工棚,找到了刘大夏。
钱能问:“常镇抚使呢?皇上旨意让你们回京,我去给他宣旨。”
刘大夏答:“在大堤工地上呢。”
钱能道:“啊,他还亲自去大堤工地监工啊?”
刘大夏哑然失笑:“不是监工,是去干活。”
钱能目瞪口呆:“干活?北镇抚使能干什么活?”
刘大夏道:“挑土、抬埽、搬石。常风如今样样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