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个人出来,不怕家里担心吗?”
“我没有家,我是达州的人,父母都去世了,所以,现在觉得,生活没多大意义了,学佛,也是找意义的。”
“不对啊,小庄,像你这样,又年轻又有钱的,虽然父母不在了,但找个好媳妇,没得问题吧,怎么不成个家呢?”
“成了,又离了。反正,是不合适吧。”
“没小孩吧?”
“有小孩,那就不好离了。毕竟,孩子是自己的,怎么能够让他受苦呢?”
“你说对了。小庄,我就是这样的。我起码起过一百次离婚的念头,最后都因为孩子,忍了。我这一辈子,过得不清爽,你是年轻人,不要像我这样。我们那时候,是被现实逼的,没条件自由,生存都不容易,过一步算一步的。”
要说,我说的都是实话,他说的也是实话。正因为我们彼此没有欺骗对方的心,所以,我才下决心,确认这个寺庙的问题,如果有问题,也得把他拯救出来。
“向师兄,你来学佛,是真信佛吗?”
这是一个关键问题,也可看出向师兄的成色。
他想了想,叹了口气,说到:“我也说不上是真信,因为佛在哪里,我也没看到过。但是,我宁愿相信。”
“为什么呢?说来听听嘛。”
“假如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那我这一生受的苦,付出的辛劳,岂不是会都白费了?现在,我回家老婆不待见,子女也怨我没本事,其实,我也尽了自己最大努力,但努力的价值在哪里呢?按说,我自认为自己这一生没做多少亏心事,不应该啊?如果真有佛,这一生我受的苦,偶尔做过的好事,在下一世有一个好的回报,那不是,我所做的一切,就变得有意义了?”
他这是典型的我愿意所以我相信的思路。我不好告诉他,他这种心理上不愿意承认沉没成本的错误,我不好直接跟他说,他所崇拜的师父,是一个骗钱的师父。因为,前者要告诉他,会打击他人生的意义。后者要告诉他,我需要更多的证据。
“昨天你说,你的风湿痛好些,是与学佛有关,还是与心情有关?”
向师兄是个老实人,但他更重要的品质是,不仅对别人老实,对自己也老实。为确认,我提出了以上问题。
“不好说,小庄,有时,我宁愿相信,是与学佛有关。但是,我也思考过,是不是与我退休后,离开江边码头,离开机修汽油有关呢?毕竟休息得好,也能让病痛缓解。是不是我参加这个学佛的团体,让我可以每个月离开家庭,有一个轻松的人际环境,心情好些有关呢?或者说,像我们今天这样,有朋友聊天,看着这些青山野草,亲近大自然有关呢?这不好说。”
实在人,不骗自己的人,此时,我把向师兄,当成可以相信和敬重的一类了。
许多人学佛学道后,喜欢欺骗自己,偶尔梦见神仙,就说自己有神仙附体或者说神仙托梦,但向师兄,却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情况,这是很了不起的。
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正确看待他人,其实是比较容易的。正确看待自己,却非常困难。因为感情因素和我执,让你无法做到旁观者清。如果是你,是谁在旁观自己呢?难道,人有第三只眼睛?
所以,智,是聪明人的事,只要留心,总能够办得到。但明,这个层次就高多了,大多数人都做不到了。我不太懂佛法,但看过一些书,知道一些原理。我知道,不欺骗自己的人,是最有佛缘的人。
“那在你看来,你参加这个组织,最大的享受或者收获,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
“应该算是心理上的吧。毕竟,我们从小就是生活在集体中的,小时候是父亲的单位宿舍,后来自己也有了单位。退休后一个人,在街上都不知道自己该干啥,我们这一代人,像你这样独自一人出来游荡,是不可想象的。”
“你的意思,是找个集体,有一种心理上的需要?是不是觉得身边人多,反而有一种安全感和舒适感呢?”
“应该是这样,人多有人说话,做事时,不需要自己动脑筋,反正随大流,这比在家,烦柴米油盐要好多了,何况,家里还有一个唠叨的老婆子。”
这是他们那一代典型的心理习惯,人离不开集体。因为按他们当时的情况,一个没有单位的人,是最为悲惨的。当个体生存能力低的时候,你就必须在集体中抱团取暖。并且,在这种取暖过程中,渐渐去除了自己的个性,当一个集体的螺丝钉,虽然不精彩,但至少安全。
而今天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意义,就在于增强了个体生存的能力,年轻的一代,有这样的机会,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当你保持个性,不愿望随大流时,社会也能够容忍。
遇到向师兄这样自知的人,你都不忍心绕弯子,我相信,他是能够面对自己的人。一个人有气质面对自己,就有气质面对所有人。
在大路上走了半天,离小镇也不太远了,我必须提出最关键问题了。“向师兄,我问你一个问题,你想回答就答,不想回答,就算了。”
他突然停下脚步,正面看着我,他知道,我这问题的严肃性。“你问吧,小庄,我是个什么人,你估计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