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清楚地知道,《星际穿越》的成功,更像是在一片空白的土地上种下了一颗种子,不仅点燃了观众对科幻的热情,更让很多人开始期待“属于华国人的科幻故事”。
“会不会拍科幻,还要看有没有合适的故事。”谭越坦诚地回应,指尖轻轻敲了敲桌面,“创作不能只靠观众的期待,还得有能真正打动人心的内核。”
正说着,又有几位后勤员工围了过来,话题自然而然地聚焦到谭越的下一部作品上。
负责水电维修的老王是个五十多岁的资深影迷,手里还拿着扳手就凑了过来,语气诚恳:“谭总,要是您拍科幻,能不能多加点咱们华国的元素?比如把咱们国家的空间站、量子通信这些科技成果放进电影里?”
“对!对!”刚入职不久的
95后员工小周连忙点头,她手里拿着手机,屏幕上还停留在火星探测车的视频界面,“要是能拍个火星探索的故事,比如宇航员在火星上遇到困难,最后靠智慧和团队精神克服难关,肯定特别好看!”
谭越认真地听着每一个人的建议,偶尔点头回应,手指在膝盖上轻轻敲击着节奏。
这些来自基层员工的真实想法,比任何专业的市场调研数据都更鲜活、更有温度。
他能清晰地感受到,这个世界的观众对优质科幻内容的渴望,远超他最初的预估。
他们想要的不是空洞的特效炫技,而是有文化内核、有情感温度、有科学依据的“华国式科幻”。
在后勤部门待了近四十分钟后,谭越其它楼层。
回到八层顶层办公室时,夕阳已开始西斜,金色的光线透过落地窗,给办公桌镀上一层温暖的光晕。
谭越从茶水间取出一个青花瓷杯,泡了一杯陈年普洱茶,茶叶在热水中缓缓舒展,醇厚的茶香渐渐弥漫开来。
他坐在窗边的藤椅上,指尖摩挲着温热的杯壁,刚才与员工们的对话还在耳边清晰回响。
“科幻题材……”谭越轻声自语,目光望向窗外渐渐亮起的城市街景。
脑海里最先浮现的,是《星际穿越》的创作历程——为了让黑洞模型符合爱因斯坦方程组的科学原理,他邀请了五位天体物理学家组成顾问团队,反复论证修改了十七版。
为了呈现太空失重状态下的真实质感,他特意租用了国际空间站模拟舱,让演员在失重环境下完成拍摄。
可要说更“硬核”且兼具人文深度的科幻故事,他的思绪不自觉地飘向了另一个维度——那个属于地球的记忆深处《三体》。
谭越的手指猛地收紧,杯壁的温热透过指尖传来,让他瞬间从思绪中清醒。
这或许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
《三体》的世界观足够宏大,既能满足观众对“硬核科幻”的期待,其中对人性、文明、道德的深刻叩问,又能引发不同阶层观众的深层共鸣。
更重要的是,这个
ip在地球上已经经过了市场的充分验证,拥有庞大的受众基础和成熟的改编潜力。
他起身快步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烫金封面的空白笔记本,笔尖悬在纸上的瞬间,脑海里已开始清晰地梳理《三体》的核心脉络。
从叶文洁在红岸基地按下电波发射键,与三体文明建立首次接触;到汪淼加入“科学边界”组织,在“幽灵倒计时”的恐惧中探寻真相;再到“古筝行动”用纳米飞刃摧毁“审判日号”,获取三体文明的关键信息……
每一个关键情节、每一个核心人物都鲜活地浮现出来。
这个故事不仅有震撼的科幻设定,更藏着对人类文明的终极叩问。
当面对技术远超自身的外星文明时,人类该如何抉择?是坚守人性的底线,还是为了生存不择手段?是选择个体的自由,还是集体的存续?
“如果将《三体》改编成电视剧,或许比电影更合适。”
谭越在笔记本上郑重写下“《三体》电视剧改编企划”几个大字。
他的思绪不自觉地飘向之前电视剧部门举荐的新人导演陆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