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扬州一地,王琅就发现不少理、工、农、医方面的人才,或征辟到内史府,或搜罗进学院,为她那些在时人看来宏大瑰丽、比肩神迹的天才规划提供技术支持。
这和自文艺复兴开始,自然科学进入“大踩步行进”时代是相似的。
不需要她搬运后人的成果到东晋。
维持住这份土壤,打压经学的地位,同时代最顶尖的头脑就会将注意力从经学上移开,试图通过其它领域寻找到济世安民的方法。
而根据王琅的推测,这应该也正是姜尚想要的结果。
拷贝、搬运、重复,这些行为对他这样能够跨越时间的仙人意义不大。
他真正想要的,是统治学科地位彻底破碎之后,混沌无序状态下重新建立的新秩序、新文明、新方向。
或者,说的更形象一点。
他追求的不是对已有优秀个体的复制,而是无数必然外的偶然,稳定遗传中的突变,前所未有的新“物种”。
当积蓄的母本足够多,定向的干预足够少,“崭新”的珍贵样本终究会出现。
以通常定义而言,就是——
“进化”。
作者有话说:
[1]取北朝时期刺史仪仗记录
[2]参考南京象山7号墓出土牛车周围随侍仆从立俑十人。7号墓推断是东晋琅邪王氏王廙之墓。王廙官至平南将军、荆州刺史、武陵侯,和文中的设定比较相符。
第83章南北之变(一)
车轮碾过平整的路面滚滚向前,牛颈两侧垂挂的铜铃叮叮摇曳,洒下一连串规律悦耳的脆响。
窗外不远处,一阵曲调与吴风颇异的丝竹乐越过院墙,织入铃声,引起了车内两人的注意。
荀羡向声音传来的方向略微侧头,分辨曲调中的歌辞,神色从空茫转为犹疑。hr
()
span传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