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选择领兵出战。】
【你率领五千天策军与天羽军出发。】
【奔赴恒建关途中,天羽军统领声称早闻天策神将计谋过人,愿一试。】
【你与天羽军统领论兵半日,天羽军统领叹服,自称有眼不识泰山。】
【天策神将名不虚传,自己此行当以将军马首是瞻。】
【入关以后,你并未轻举妄动,而是统合一番敌我兵力。】
【魔族军虽损耗很大,但援兵不断,总兵力仍在十万左右。】
【而恒建关算上天策军并天羽军,总兵力约莫四万。】
【你自觉,四万精锐兵对十万魔族军,优势在你。】
【于是,你选择。。。。】
【A。大权在握B。各司其职C。守城消耗D。亲自干涉】
【你选择各司其职。】
在李冠廷选择出征之时,齐帝就已经下令,天策神将到了恒建关后,恒建关守军、四皇子的三万兵,以及天羽军。
所有军力全供天策神将驱使。
显然,齐帝也不傻,知道太子派的四皇子,天生就跟二皇子天策神将不对付。
恒建关已经投入了这么多宝贵的兵力进入,可千万不能出问题。
所以他干脆一开始就下令由李冠廷统领一切。
李冠廷携令而来,一声令下,四皇子就得把兵权交给他,届时李冠廷就可以大权在握。
但他并没有这么做。
比起一人独裁,知人善任显然更加合适。
同属人族,四皇子并非李冠廷的敌人。
四皇子此人不比七皇子。
七皇子鲁莽、怯战、贪功,他虽然有军事才能,否则李元清当初也不会把他派出去。
但显然他急功冒进,很容易出问题,最后也确实如此,直接带着精锐军送了。
与之相比,四皇子虽然自傲且领兵过于慎重,但从以往其行事风格来看,他大局观不弱。
换言之,他不会在这种关键时刻跟李冠廷搞内耗,虽然是太子派,但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信任的。
最关键的是,他守城确实厉害。
所以,李冠廷决定各司其职,把守城的重任全权交托给四皇子。
四皇子李应发本来对齐帝的决定还很是不忿的,自认为在守城一关绝对比李冠廷更加优秀。
结果没有想到李冠廷根本没想动他的兵权。
李冠廷与他畅谈一场,给足了尊重与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