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也没了?
要是乖乖听话,气节与傲骨,还是依旧存在。
吴发拿起诗稿看了一眼,随后把两张放在一边:“本王也不多说话,本王现在评出前三名。蒙山。。。”
人群中,高大的蒙山微微一愣,有些不可思议。
他就是一个举人,他也知道自己写的诗不好,只是为了发泄一些心中愤懑。
没想到,被点名了?
有些不可思议。
自从蒙古南下,家人惨死之后,蒙山对于生活,就失去了希望,是以他才会自暴自弃,科举都没有怎么用心。
家人一个个不存,唯我活于世上,还有什么意义?
他想过参军,但是父亲的话音犹在耳:“蒙家男儿在世,切记不要从军,这是祖宗之令!”
为什么祖宗不要后世子孙从军?
蒙山不解,但是他没有去多想,祖宗的决定,不可违背。
否则就是背弃祖宗。
“怎么可能?”
吴发威望在这里,但是还是有人发出质疑。
“蒙山的诗稿我看了,不,大家都看了,没有什么值得欣赏的,毫无价值。”
不解,不满。
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是建立在自身基础上的。
特别是读书人,都有自己的傲骨,感觉自身才学不错的,自然认为自己写的不错。
他们认为,自己写的比蒙山的诗好。
但是最终,却是蒙山被点了名。
吴发微微点头,看着面前的蒙山,更是想着,怎么把这个蒙山弄到亲兵队伍里面去:“你的诗朴实无华,反映出民间疾苦,虽然不华丽,但是。。。诗是由心中心境写出,只有心有感慨,才能出现流传诗作。。。”
“诸位。。。”
吴发扫视面前的进士举人一眼:“本王不问你们初衷是什么,你们的梦想是什么,本王只知道,本王需要的是什么。”
能够知道民间疾苦的,能够为民做主的。
而不是无病呻吟,那种耍华丽辞藻的:“现在,蒙山的诗稿,出现在本王手中,说明你们大部分人,已经认可,所以本王就念一念。”
杨清臣微微皱眉,没想到会是这个更像是一个武将的举子,拿到了前三名中的一个名额,现在,三个名额少了仨。
朱敨已经离去,现在只剩下榜眼与探花了。
如果榜眼与探花,不能拿到前三名,其不会被人质疑?
才学不如举人?
纵然数十年前,也不是没有举人才子宴上,拿到名次,从而成为贤臣。毕竟那是数十年前,数十年后的今天,已经与数十年前不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水溶微微点头,蒙山的诗他看了,朴实无华,却言真意切。
吴发轻声念道:“饿殍满于野,屠刀扬于后。前有昏庸阻,蒙古杀人头。我本志于朝,神京已是秋。哀嚎何人顾,饿煮人肉粥。”
房内寂静无声,这首诗。。。太直白!
甚至大逆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