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悄悄打听更详细的消息,眼中重新燃起了几年前被磨灭的光彩。
在益州北部的某个乡野,一位饱读诗书却因家道中落、无力打点门路而只能在家设馆授徒的寒门秀才,
听闻远方汉中的新政,先是嗤之以鼻,认为是无稽之谈,
但在听到更多细节,尤其是关于那位年轻太守亲自与士族大儒辩论并驳斥“德行门第论”的事迹后,
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夜里辗转反侧,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出路。
在武都郡靠近汉中的边境,一个世代以木工为生的匠人家庭,
听闻汉中新太守不仅重视军功,还专门设立了什么“格物院”,
招揽天下能工巧匠,给予高薪厚禄和尊重,家中的老匠人虽觉得不可思议,
但那个对各种机械构造极有天赋、却苦于没有门路施展才华的小儿子,眼神中却充满了向往。
甚至,在更遥远的雍凉之地,一些羌胡部落的首领,
也通过各种渠道,零星听到了汉中易主、新太守似乎与众不同、并不歧视非汉人的消息,
虽然信息模糊,却也让他们对这个新邻居产生了一丝好奇。
这些,都还只是星星点点的微光,是散落在广阔大地上的希望种子。
“主公,看来我们的策略奏效了。”
石秀的声音带着喜悦,
“虽然大部分人还处于观望和怀疑阶段,但‘唯才是举’这面旗帜,确实已经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尤其是在那些被世家门阀压抑了太久的寒门士子和有一技之长的人群中。”
我点了点头,心中也感到一丝欣慰。这正是我想要的效果。
我深知,人才的汇聚,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尤其是在这个门阀观念根深蒂固的时代,想要打破人们心中那道无形的壁垒,
让他们相信一个寒门出身的太守真的敢于、也能够挑战整个士族阶层,需要时间和实实在在的证明。
“很好。”
我放下密报,看向窗外漆黑的夜空,
“继续密切关注各地的反应,特别是那些表现出浓厚兴趣、试图进一步了解情况的人。
玄镜台可以适当提供一些‘便利’,让他们能够获得更真实、更全面的信息。”
“是!”石秀领命。
“但是,”
我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
“切记,我们现在还处于打基础的阶段,根基未稳。
吸引人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确保汉中的稳定。
现阶段,我们不需要立刻掀起大规模的人才涌入潮,
那反而可能引起曹操、刘备等势力的警惕,甚至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我需要的是精准的“引流”,而不是泛滥的“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