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静静地听着,偶尔开口询问一两句,直指要害,显示出他对水军事务的精熟。
程普、黄盖等老将也会适时补充几句,多是基于经验之谈。
鲁肃则更多地从粮草、后勤补给等大局层面提出建议。
我坐在席间,看似平静,实则大脑在高速运转。
这些零散的信息,在我脑中迅速地整合、分析、比对。
江东水军,确实名不虚传。
他们的战船种类齐全,从巨大的艨艟斗舰到灵活快速的走舸,配备完善。
士卒久经水战,经验丰富,将领也多是习熟水性、勇猛善战之辈。
周瑜治军严谨,调度有方,整个备战体系虽然庞大复杂,却在有条不紊地运转着。
面对曹操号称的八十万大军(实际数量我心中有数,但威势确实惊人),江东能有底气一战,绝非侥幸。
然而,以我超越这个时代的眼光来看,他们的作战方式和技术手段,依然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
或者说,存在着可以被更高效战术利用的“缝隙”。
比如纵火。
火攻无疑是水战中最具威力的手段之一。
江东也储备了火箭、硫磺等引火之物。
但他们的火攻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赖风向,引火物的燃烧效率和附着性也相对有限。
一旦遭遇逆风,或者敌船防护得当,火攻效果便会大打折扣。
如果能有燃烧更猛烈、附着性更强、甚至不易被水扑灭的引火剂,其战术价值将不可估量。
这让我立刻想到了格物工坊中,那些经过初步验证的、基于石油副产品或其他化学配方的“九阳引火膏”。
又比如破袭。
面对曹军连环锁船的可能(虽然目前还未确认,但以曹操的谨慎和北方军士不习水战的特点,可能性极大),
如何快速有效地破坏敌方船只结构,制造混乱,或者在接舷战中迅速打开突破口?
江东水军目前主要依靠撞角、火箭和士兵的勇力。
但如果能有一种威力可控、便于携带投掷、能在小范围内产生足够破坏力或巨大声响以震慑敌胆的装置呢?
这又让我联想到了“霹雳子”或“震天雷”这类小型爆破震慑武器。
它们或许不足以炸沉大船,但足以炸开坚固的船舷、摧毁敌方的守备器械,或者在混乱中制造更大的混乱。
这些想法如同电光火石般在脑海中闪过。
我越是深入地了解江东水军的备战细节,就越是清晰地认识到,
我暗中准备的那些“格物”成果,并非屠龙之技,
而是真正能够嵌入现有战争体系,并在关键时刻发挥奇效的“撒手锏”!
之前的犹豫和顾虑,在这一刻被彻底打消。
启动格物工坊,秘密生产并运送这批“特殊军资”,已经不再是锦上添花,
而是迫在眉睫,甚至可能关系到这场实力悬殊的战争最终走向的关键一步!
我的心跳不由得加快了几分。
我必须尽快将指令传递出去,而且必须做得神不知鬼不觉。
这不仅是对玄镜台、格物工坊和糜氏商路的一次大考,也是对我自己掌控全局、协调各方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
“子明?”
一个声音将我从沉思中拉回。
我抬起头,发现周瑜正看着我,眼神中带着一丝探寻。帐内众人的目光,也再次聚焦到我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