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共租界在中国租界史上是开辟最早,存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管理机构最庞大,发展最为充分的一个租界。
日本人没有自己专门的日租界,不过在公共租界有几片地方都是日本人的实际地盘,这些地方有很多日本侨民和驻军,以及大量的日本工厂和商行。
1937年8月13日-11月10日的淞沪会战中,日军将公共租界北区和东区作为进攻中国军队的基地,北区和东区的日占区遭到中国多个军团的猛烈进攻,70%地区在战争中受到严重破坏。
此时,陈哲他们正朝着靠近黄浦江的方向快速航行。
那是一片被阴影笼罩的区域,日本人的小型造船厂就在那里。
这座造船厂表面看似平静,实则暗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它不仅承担着建造小型船只的任务,还负责对中小型船只进行维修。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日本人的行事风格总是带着一种狡黠与谨慎。
大型军舰对于他们来说,就像是珍贵的宝贝,他们不敢光明正大地将其送到这样看似普通的私人修理厂,毕竟这其中的风险太大。
然而,对于那些小型水面船只,他们就没那么多顾虑了,仿佛这些小家伙在他们眼中不过是无关紧要的存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距离目的地越来越近。
陈哲的眼神变得越发锐利,就像一把出鞘的利刃,时刻准备着应对可能出现的危险。
他深知此次行动的重要性,也明白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到事情的成败。
于是,他轻声但坚定地对大家说道:“大家做好伪装和隐蔽,千万不能露出任何破绽,这关乎着我们所有人的生死。”
众人听后,纷纷行动起来,小心翼翼地隐藏好自己的身形。
他们乘坐的机帆船在缓缓前行,当经过日本人造船厂时,陈哲敏锐的目光如同扫描仪一般,仔细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他发现,除了那艘显眼的鱼雷艇外,还有一条日本人的登陆艇和一条小炮舰以及两条铁壳船静静地停泊在那里。
不过,让陈哲感到意外的是,日本人的守卫工作不是很森严,估计半夜里还会更松懈。
那些守卫们基本都是工厂的工人,身上背着步枪,从他们背枪的样子就看得出他们不是真正的士兵,而且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在悄然逼近。
他们人数在10人以内,这些人有的在聊天,有的在打哈欠,丝毫没有警惕性。
机帆船靠在远处的乌篷船中间,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陈哲等人没有过多的举动。
他让大家先睡一会,行动要在凌晨三点左右,只安排了一个士兵用望远镜观察日本人的修船厂,他自己也眯了一会,在半夜起来换班。
终于,凌晨三点的钟声敲响了,整个世界仿佛都陷入了沉睡。
人们都进入了甜美的梦乡,陈哲用望远镜观察了修船厂码头,路灯下那些守卫也抱着步枪开始打瞌睡了。
他们的头一点一点的,就像被风吹动的麦穗。
陈哲知道,时机终于来了。
借着浓浓的夜色,机帆船没有使用船挂机,而是大家一起划桨,就像一只幽灵般的小船,慢慢地靠近造船厂附近靠岸。
陈哲和他的同伴们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在离码头100多米处靠上了河岸,一场惊心动魄的行动即将拉开帷幕。
在昏暗的灯光下,狭小的机帆船船舱里弥漫着一股紧张而又压抑的氛围。
陈哲站在中间,目光坚定而锐利,他身旁围着几个神情同样严肃的伙伴。
大家都知道,接下来的行动充满了未知与危险。
陈哲开始分配任务,他轻声道:“秦明负责等下启动机帆船的挂机,王展豪帮忙掌舵。”
“我带警卫排的四人摸上码头,带消音器汤姆森的两人去解决岗哨。”
“另外两人分别在仓库和小炮艇上安放定时炸弹,四名太湖的兄弟去给鱼雷艇和日军登陆艇解缆绳,并串联起来,等下大家回到机帆船上后,李琦和陈凯去抢两条铁壳船,我们把“史可法”号鱼雷艇和日本人的登陆艇拖走。”
众人开始忙碌起来,穿上防弹背心,检查武器,炸炮艇的人另外再带上一个高爆炸药。
两支带有消音器的汤姆森冲锋枪被交到了两名经验丰富的士官手中。
其中一名士官轻轻抚摸着枪身,低声说道:“有了这玩意儿,咱们行动时能更隐蔽些。”
另一名士官则咧嘴一笑:“没错,到时候让小鬼子摸不着头脑。”
陈哲低声道:“大家准备,等下用手势交流,尽量不要说话和发出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