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照不宣。
喜欢考古于是去找一本《考古学》开啃么?说实话啊,你小子……你先把眼前的这些喜欢做完再去喜欢别的可以么?
现在啊,我们不像过去那样了,想知道些什么可以去搜,就当是旅行了。
但要记住,不看关键字范围外的推荐。
少涉及人,多涉及自然。
既然,作为旅行,还是以体验自然为主。
船上的图书馆里有二百多本书,航行一年还不看完啦!
两个事情,单独看的话,百思不得其解,而放在一起对比着看,就会清楚很多。
做学问写文字,一方面是为了科学,一方面,也是为了排解孤独。
达尔文。
还是太狭隘了,我们总觉着某些伟大的建筑是为一个人服务的,于是我们把它的建造周期缩短到一百年以内。
但其实很多奇迹建筑也有可能是属于整个民族的,它的修建是经过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那么,那样宏伟可能就没那么有难度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人在年轻的时候不要固定下来,四处旅行,增加阅历,等到了一定年纪再稳定下来不迟。
博物学家和地质学家也许也是个优秀的园丁和饲养员,因为要照顾许多动物和植物嘛!
哈哈。
也是因为现在有互联网的关系,许多事失去探索和记录的价值,因为攻略太多了嘛!
达尔文抨击了马尔萨斯的许多不人道言论,但还是接受了《人口原理》中的见解吧!
他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可没说应该没人情味吧。
许多物种,许多生物,在繁衍之前就死掉了。
天然之理,不足道哉。
自然之中,没有完美答案,只有不断地适应下去。
最麻烦最要命的就是,知识是相通的,学到一定地步就发现了这一点。
所以想学得更多更复杂,跑来跑去是难免的。
大果实,是为了让种子传的更远。
我不可能总是适应环境,于是我也可以通过这种办法,寻找一个我适合的环境。
适应是要的,逃避也不失为一种办法。
不得不说,我的世界做的红树还挺逼真的。
用这种植物来研究跟的向地性嘛!
即便没有研究到微量元素的层面,依然可以通过观察总结科学结论。
十几年的时间里,土壤里的蚯蚓就会把这个区域的土吃一遍,哈哈哈!
蚯蚓让土不断循环再生。
我还是有点浮夸吗?不知道。
做明显有缺陷的事,即便当时没有犹豫,过了一段时间也难免一点也不后悔吧。
喜欢梁寒郡的日记书请大家收藏:(aiquwx)梁寒郡的日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