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事件之外,觉得自己是一个局外人。
但是这种想法并没有因此结束,因为当他被要求参与这件事的时候,才发现其实还存在着一张看不见的薄膜,即便再接近也无法亲近。
于是,那种局外之人的感觉更加强烈。
年轻人无论如何装得老成,到底还是年轻人。
我真的谢谢你哦?这句话意义非凡。
寂寞猎人是个杀人犯呐!
又是一个不完全明晰的结尾哦!
还好我看了一下,果然是在保存区!
耶,又可以猛猛刷书了。
我不想和别人打交道的原因有很多,也许是“自我”
这一观念太重了。
其实没人在意我的。
不如随便一点。
想弄清楚自己的人生究竟会烂到什么程度,于是兴奋地度过每一天。
也算是一种活法。
这东西……
我的手突然红得不行,是因为夕阳的原因么?还是发热呢?
那种彻底的纯真,彻彻底底地不设防性质,随着岁月中的某一个节点彻底消失。
就像我在青春期为了某人而守护着的回忆,也会依照这样的原理消失。
突然伤感。
即便是不写东西,也要在写字台前端坐固定的时间,每日雷打不动,不要破坏自己的目标还有积累下来的好习惯。
职业的人是这样的。
喜欢争奇斗艳的人也许只是少数。
可即便是少数,感觉起来也是相当的多啊!
某些执着只能留给很少的人,甚至只能留给一个人,因为这种无脑的做法效率很低,而且往往是会被辜负的。
所以,坚持,但不做期待,很明智。
不想看,是因为审美疲劳了。
会有什么奇妙的体验呢?如果不是和一些特别的人,你就看着吧,一定是重复重复,无聊得要死。
打分这东西,莫名其妙的,难道是纯看心情不成?
如果在对于某种事物的态度的调查问卷中,85%的人都填写了不知道,那么这个调查问卷还有意义么?结论就是极度胡乱,也可以说是没有结论,亦或者说大家不知道只是什么,不关心,比较冷淡。
“也就那样”
,和“那咋了”
,这两句话的确可以应付一切。
我的建议是,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过度地喜悦,以免乐极生悲的时候尴尬。
就是,喜不喜悦和悲伤事物发不发生没有关系,纯属是为了规避尴尬。
应该是这样的吧?
在一个无人的孤岛上写小说,或者看书,那会是怎样的一番情形呢?
饿死啦!
想吃饭啦!
给钟表上发条的日子里,钟表像是家里的一员,有电池的钟表发明以后,好像是人与钟表各过各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