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必需品只有心跳和呼吸。
冲突使我们的思维变得丰富,如果没有坎坷,你说我们的脑子里会装一些什么呢?
因为不允许局部变好的存在,人们更加倾向于变坏一点。
但是整体变坏是一个不好的事实啊!
这是一个思维陷阱。
终究不能让前进的方向掌握在被思维陷阱束缚的头脑之中。
当然可以放任不管,用自然机制调节。
但是这巨大的惯性……可能让本是负反馈的东西变成了正反馈。
时间可是重要资源。
橡皮尺可以做到又大于又小于,但是没有任何人会相信这个摇摆不定的东西。
什么都是只会导致啥也不是。
后面发生的如惊雷一般的事件告诉我们,既定的特征曲线是建立在很理想的情况下的,需要不断地修正。
鬼知道跑飞了以后会发生什么。
人都有复制行为来模仿别人行为的冲动,跟感染了流感病毒一样。
有时候会本能地在回忆时,跳过大段大段无用的时光,结果发现,值得回忆的时段寥寥无几,大部分时候我们都在浪费生命。
也是无可奈何的。
频繁调整本身就是一个坏指标。
限制是有的,调整是有的,但都不锁死。
总觉得产量曲线要比储量曲线有用得多。
我确实是要尝试新的情况的,我真的想知道到底会发生什么。
如果不去调查,也没办法想当然,心里就会有点堵塞。
当然啦,去看书的目的就在这,不用自己动手试就能知道很多事。
哈,没有社交的意愿,那么社交手段再是先进也是徒劳。
一本书的名字和出版社就是它的地址。
不排除不同的书里存在相同内容的可能性,我只是在找一个路径而已。
年代不同,这种地址的稳定性也不同。
唯有谩骂能惊醒我,即便,这个过程很不舒服。
它提醒了什么呢?那就是无论我们是什么关系,都祛除不了刺猬的这个模型。
其实,我没必要谦让的,但是,我也确实没想到不谦让有什么必要。
既然如此何故浪费能量呢?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是是这样的,倒不是绝对的偏激,也会思考,但是难保在全部我不喜欢的事物中选取一半以上的事进行批判。
事后我觉得,批判也好,不批判也好,是与非绝对没有想得那么简单。
因为即便是与非处在平衡状态,批判的引入也会即刻打破这种平衡,将事物引向不好的方向去。
而且过多时候,事情根本就是没有什么问题,纯粹是没锦上添花。
没有问题,不至于到批判那步。
后来我就不如此了。
那段时期很年轻,很无知,最容易犯错误,即便现在也只是稍微好一点。
嗯,我觉得还是有矛盾。
既然唱歌是不对的,你玩游戏就对么?呵呵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