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塞音老仙闹大明 > 第302章 辽东经略(第1页)

第302章 辽东经略(第1页)

明塞两国互坑是老传统了,陶氏益农这把属于无心之坑,但之前塞国给大明搞的百城计划,却是明明白白给大明留了个大坑。

刘学勤的想法是用一条棱堡链条将鞑靼和辽阳地区隔开,东北那么大那么好的一块地,先让明朝猥琐发育起来,等日后塞国接手,可以不用大规模搞移民工程了。

这个时候除了一些军屯,关外的汉人极少。

不过这批城池经过层层分包,基本上全都干成了豆腐渣工程。

几丈厚的城墙,用混凝土浇灌是不可能的。甲方不给结工程款,还没有监理(即便有也很容易打点),傻子才会按照塞国的工程质量要求干呢。

所以主体建筑还是以夯土为主,外面糊一层水泥腻子了不起了。

全部工程完工先后用了三年时间,塞国工程公司用预售的办法卖掉80多座城的使用权,可大明后来回过味来,叫停了皇家银行的按揭贷款。

剩下十几座城等于白干,明朝方面心里舒服了,好在塞国也做了坏账处理,损失掉的是利润部分,基本上还是略有盈余的。

但塞国人坏就坏在把其中二十多座城卖给了大明的富户,豪强。

从洪武朝开始,朱家皇帝就一直在搞迁民活动,比如前文提到过的“洪武赶散”。

朱棣迁都北京,也先后从山西等地迁了十几万人到北京,这些可都是有钱人。据《明史》记载:"成祖时,复造应天、浙江富户三千户,充北京第,大二县相校,附籍京师,仍应本籍徭役"。

富人来了,皇城才有经济实力,没有哪个皇帝成心找一帮苦哈哈做邻居的。

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安全方面的考量。

在南方的两浙及江西一带,富民的势力相当强大,不仅经济力量雄厚,而且有一部分富户有一定数量的武装力量。

特别是浙西一带,朱元璋虽然打败了张士诚,但对各地富民的"义军"没有赶尽杀绝。

后来洪武朝的几大案为啥动辄杀几万人,明朝也没那么多官员啊。这里头的猫腻就在于,有很多豪强武装被朱元璋以各种借口牵连进去做掉了。

稍微联想一下就明白了,元末的陈友谅、张士诚这些人手底下可都是有几十万人的,打仗死掉的总是少部分,大多数都被胜利者收编了。

就比如刘学勤的爷爷刘鸷,不过是义军里面一个小小的军头,洗白上岸后就成了临洮的豪强。

在全国范围内,这样的人太多了。

本来在敌对阵营,让他们对老朱家彻底归心是不可能的。同样,老朱家对这些人也是防备加打压。

这些人到了关外做起城主,那可就撒了欢了。

朝廷倒是想从这些人手里收回棱堡,可人家软硬不吃。你要派兵硬抢,也根本打不下来。实在逼急了,这些人随时可以遁走鞑靼。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