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矛盾啊!”
谢威觉得,自己提醒王征没事多读书,这货肯定没有听的,“苟着不代表我们就不跟国际巨头竞争了。难不成有业务咱们都不要?知道为什么一开始我就不希望把价格定的太高么?”
“为什么?”
王征没有任何犹豫,直接就问了出来。
谢威正准备鄙视一番王征,作为校企办负责人,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想不明白。
还没等他开口,张鸣秋也是满脸好奇地问道:
“是啊,为什么?”
“……”
看着两人满脸的求知欲,谢威瞬间明白,可能只有自己明白了。
现在刚改革开放,国外因为对国内改革开放政策并没有丝毫信心,只有一些投入不大,收益丰厚的领域有外国资本进入。
等到九十年代开始,外资才会疯狂地涌入购买力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增长而大幅度增长的中国市场。
“低价,一方面是为国家节省资金,同时保持我们产品的竞争力,另外也是为了占据我们能占据的市场……”
谢威再次叹了口气。
有能力的情况下,谁愿意低价呢?
这里面有着太多的无奈了。
“国际市场上,那些发展了上百年的老牌企业,几乎把市场都给瓜分了,甚至有着我们不具备的口碑效应……国内技术基础差,工业底子薄弱,谁都知道,即使我们搞出先进的,人家都不相信,何况还有巴统禁运的存在?”
谢威也不知道是为了给两人解释,还是为了吐槽。
这话,憋在心里很难受。
市场挑战者,刚开始面临的情况就是如此。
在没有市场份额的情况下,即使搞出了成果,投入到市场,向市场占领着发起了挑战,本就占据市场优势,有技术有资金实力的市场领头羊们,谁都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市场份额。
如何破局?
把价格打下来,打到低于领头羊的成本,让他们无法承受。
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站稳脚后,薄利多销,然后把利润全部投入到新技术的研发中,不断缩小跟领头羊的技术差距,甚至超越。
技术超越后,再重新制定市场规则。
同时,在极低的市场售价下,生产单位跟配套单位要想获得利润,生存下去,那就必须想尽各种办法压低生产成本!
作为过来人,谢威曾经在参观考察几架配套厂的时候,发现他们的一些产品,提供给厂家的价格甚至低于成本价!
问负责人,负责人满脸无奈地表示:规模够大,成本压得足够低的情况下,利润全靠废料回收。
后来了解的多了,谢威才发现,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加工企业就靠出售各种加工后的废料获得利润,甚至废料多了还会给采购单位进行利润分成!
因为他们不做,会有以低于生产成本拿订单的工厂!
在整个国家,有着太多的加工厂,上千人的规模,每年利润甚至不足300万!
也就是在这样的可以说惨烈到了极致的竞争环境下,中国制造才杀出重围……
这也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国家开始搞产业升级,大规模扶持高精尖端产业的原因。
“首先,是生存下去。国外售价确实高,如果我们定价只比他们低一些,会有市场么?就拿交换机来说,如果我们的成本不是只有国外的三分之一,福州方面会选择么?即使他们选择,也是有条件的!”
“你的意思,我们现在只能走低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