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吴明彻不说话,周文育也有些急了,按照两人之前的谋划,强攻章烨城乃是下下之选。
毕竟章烨城易守难攻,这是明眼人都可以看得出来的。
若是强攻,恐怕把吴明彻现在麾下的兵马全部扔进去,才有一定可能打下章烨城。
可问题是如今南陈局势除了章烨城的敌军外,还有周瑜的近两万大军。
就算南陈成功将吴国大军赶了出去,可这也仅仅只能收复南陈四分之一的领土,西边和南边可还有虎视眈眈的楚国呢。
陈蒨在领军出京城前,陈霸先可是再三叮嘱,让他三思而后行,现在汇聚于此的已经是南陈最后的家底,有哪怕一点损失都是不行的。
所以一但强攻,若是能够拿下章烨城也就罢了,可若是拿不下来,还要在这座城池当中浪费诸多兵马,别说后面还要再击退楚国大军,就是对章烨城都是束手无策了。
眼见周文育要开口质问,尚师徒连忙拦在了周文育身前,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对着周文育都叙述了一遍。
当听到尚师徒说朱然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将接替了陈武的位置,负责统领大军镇守章烨城后,周文育也是一脸不解。
朱然这个人周文育倒是跟他打过交道,只不过对于这个年轻的吴国小将,他也是一知半解,但以朱然的资历居然可以接替陈武,这倒是让周文育跟吴明彻一样目瞪口呆。
而吴明彻显然是被朱然的话给激怒了,哪怕是明知道强攻城池会损失惨重,他也要这么办。
而这也是吴明彻的致命弱点之一,作为跟吴明彻这么多年的同僚,周文育自然也看得出来。
而战场上的局势正如周文育所预料到的那样。
别看朱然年纪轻轻,但他指挥若定,再加上章烨城防御固若金汤,当初陈武面对敌军夜袭,虽然显得十分杂乱无章,但好在陈武麾下都不是庸人。
朱然、朱桓、周泰、蒋钦都是能力不错的大将,所以在将一大部分兵马带出去撤走的同时,他们还将一部分守城器械也给带走了。
如此一来这章烨城可就真的是固若金汤了。
战场本就如同绞肉机一般,攻城则是更加惨烈。
吴明彻久攻城池不下,麾下士卒伤亡惨重,而新文礼和尚师徒作为南陈赫赫有名的猛将那自然也是亲自领兵上阵,想要拿下先登之功。
但很可惜,朱然对于守城确实是有些心得的,无论是新文礼还是尚师徒,攻城都以失败告终,就连麾下士卒都损失过半。
如此很快便到了黄昏,战场之上堆满了尸首,而吴明彻的脸色也越来越难看。
而到了这个时候,吴明彻总算是冷静下来了,在一番权衡利弊后,吴明彻终究是长叹一声,最终下达了退兵的命令。
吴明彻的一时气愤,换来的却是麾下两万大军死伤三千余人,而吴国的代价仅仅只是几百兵马和朱然的几句话罢了。
而朱然站在城头,看着吴明彻的军队渐渐远去,心中却是松了一口气,别看朱然如此平静,但实则心中波澜万丈。
朱然虽然现在身为吴国大将,统领章烨城上万大军,但是算起来,朱然此前仅有的一次领兵还是绕道东野,奇袭南陈京畿,而在那个时候,朱然带的仅仅只有一千兵马罢了。
一千和一万,看起来也就是十倍而已,但这差距可是相当之大。
虽然朱然这一次只是守城,并不是与敌野战,但从中也可以看出朱然统率大军的能力。
历史上也有很多统率一小部分兵马战无不胜,但是等到统率上万乃至数万大军时连战连败的将军,这其中还不乏历史名将。
就比如那位飞将军李广,照理来说飞将军李广威名赫赫,个人也是勇猛异常,射术精湛,可到最后为什么变成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局面,那还不是因为李广这一生打仗的奇怪之处。
要知道李广在边境防御匈奴时,他常率少量精骑与敌周旋,屡建奇功,还曾以一百骑兵击溃数千匈奴骑兵。
甚至匈奴人谈李广色变,完全是将李广当成了最大的敌人,在卫青、霍去病还没有横空出世之前,李广才是匈奴最怕的人。
而李广就十分带领小股兵马进行遭遇战、小规模突袭和防御战,而他的部下和士兵非常拥戴他。
结果等到汉武帝登基,开始远征匈奴时,李广的表现就十分不堪了。
汉匈第一次正式开战,李广以骁骑将军身份率领1万骑兵从雁门出兵与匈奴作战,这也是李广第一次率领这么多的兵马出战。
而当时跟李广一同领兵的还有三个人,分别是卫青、公孙敖、公孙贺,结果卫青大胜,公孙贺无功而返但保全了麾下大军,公孙敖损失惨重,李广则是全军覆没,自己都被抓了。
然后就是漠南之战,李广碌碌无为,啥都没干成,当然了他也没有丝毫损失,带着兵马撤了回来。
随后的右北平之战,李广被十倍的敌人包围,凭借自身勇武率军冲杀,麾下兵马最终全军覆没,但好在敌军也是损失惨重,最终功过相抵。
最后便是漠北之战了,这也是李广最被人诟病的一场战役,他在这么重要的战役当中担当绕后包围,全歼匈奴大军的重担,结果居然迷路了,幸好卫青、霍去病发挥出色,要不然漠北之战恐怕没这么容易赢下来。
所以综合来看,李广此人勇猛有余,武艺高强,率领小股兵马出击往往无往而不利,但是指挥大批兵马时就力有不逮了。
而实际上,陈武和李广还有些相似,他指挥庐江上甲时也是屡战屡胜,唯一输的一次还是因为被张辽突袭,全线崩盘,光怪他一个人也是不可能的。
而等到这一次被孙坚和周瑜委以重任,指挥两万大军直面吴明彻,他就开始有些手忙脚乱了,到最后因为疏于防备,被吴明彻偷袭得手,损失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