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俊抵达太极宫,由承天门入宫进了御书房,发现数位大臣已经在座,相互见礼之后,跪坐在李承乾右手边。
李承乾穿着明黄色的常服,灯光下看着似乎瘦了一些,精神不错,指着桌面上一份战报:“刚刚送抵长安的安西军战报,木鹿城大捷!薛仁贵就不说了,素来谋略出众、勇冠三军,有此表现乃情理之中。这王孝杰却是素未所闻,可此番无论是可散城激战、亦或追逐千里歼灭奥夫所部生擒敌酋,实在是惊艳啊!”
他确实佩服房俊栽培、简拔人才的能力,似乎无论身在何方、担任何职,总是能够有那些以往不闻一名之人异军突起、闪耀一时。时至今日,大抵大唐军队之中公认的青年才俊们,或多或少都曾受过房俊的知遇之恩。
一次两次或许是运气,但如此之多的后起之秀经由房俊之手展露才华,那就是慧眼识人、知人善用的能力了。
一旁,刘洎笑呵呵道:“安西军素来人才济济、战力强悍,由其镇守边陲,才能确保河西无虞、关中久安。”
房俊看了他一眼,没有搭理。
这厮一贯在朝中渲染“安西威胁论”,试图以此打击军方之气势,不过正值西域之战,任谁也不敢对安西都护府有所削减,否则无法承担有可能战败之后果。
刘祥道放下茶杯,一脸凝重:“既然可散城已经击败敌军主力确保安西都护府乃至于整个西域无忧,有可能追杀不休、劳师远征?要知道‘国虽大,好战必亡’啊!”
这亦是当下朝堂之上一支非常流行的观点,可散城已被攻陷、大食军队主力溃败,且帝国对于河中地区的领土并无长期占领之意,又何必耗费无以计数的后勤辎重、让薛仁贵率领一支偏师深入大食腹地、兵锋直指大马士革?
许多人看来,这就是汉武帝一般的“穷兵黩武”,除了空耗国力成就某一些人的丰功伟绩,又有何益?
房俊有些不悦,这些个文官对于打压军方简直不遗余力,得了一个空子便往里钻,毫不顾及长远战略,说是鼠目寸光都是轻的,根本就是为了斗争而斗争、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御史大夫没读过书么?”
“太尉何出此言?”
“《司马法》之言为何只说前半句,却对后半句只字不提?‘国虽大、好战必亡’诚然至理,但任何事都有其正反两面,不能走极端,所以‘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安西军长驱直入大食腹地不仅在于攻城掠地,更在于对大食上下予以震慑,使其再不敢轻言犯境,这是长久之战略,御史大夫怎能只言其弊、不言其利?”
房俊背脊挺直、侃侃而谈,居然有几分“舌战群儒”之神韵气质:“天下知道,取其中庸也……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基本等于指着刘祥道的鼻子大骂“小人也”!
刘祥道气得满面通红,其余人包括李承乾在内则颇为惊异的看向房俊,上上下下打量一番,啧啧称奇。
这句话出自《中庸》,而《中庸》乃《礼记》之中并不着名的一篇,其本源思想“致中和”,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万物和谐。
以往房俊“诗词双绝”、名传天下,大多数人认为不过是其才天赋异禀而已,领略文字之神髓、独占韵律之奥义,故能做出传颂千古之文章。但其本身却“不学有术”,经史子集诸般经典没读过几本……
可现在居然连《中庸》都读过,且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岂不令人称奇?
马周忍不住笑道:“太尉想必已经通读《礼记》?”
房俊颇为得意:“以往总是因不学无术之缘故,被某些人引经据典指桑骂槐却无力反驳,甚至对一些典故闻所未闻、引为笑柄。故知耻而后勇,悬梁刺股、读书不辍,如今也能引用书中之言骂人了,着实舒坦!”
“哈!”
听他说的有趣,诸人一并笑了起来。
刘祥道也笑着摇头,嫌弃道:“不过是读了本《礼记》而已,何足道哉?我家五岁小儿也能通读。”
房俊笑道:“你家小儿可敢当面骂你‘小人’?”
刘祥道忍不住笑起来:“那肯定不敢,我打他屁股。”
这回连李承乾都笑出声,摆摆手,道:“君前奏对、各抒己见,此言路畅通、虚心纳谏之美事也,不可读了几本书便引经据典学着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