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共和国元帅: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 第14部分(第2页)

第14部分(第2页)

七、“收拾残局”,维护共同抗战局面

蒋介石不仅扣押了张学良,还派了37万大军进逼西安。

大军压境,形势危急,内战一触即发。

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对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极为愤慨。

他们同杨虎城、王以哲等东北军、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协商,确定由杨虎城领衔,于1937年1月5日发表了一份措辞严厉的通电,强烈抗议蒋介石扣押张学良将军的行径,揭露蒋介石重新挑起内战的阴谋。

同时制订了联合作战方案。

东北军在东部正面防线部署重兵,十七路军集结于渭北各县,红军主力一部开进关中,集结于咸阳、洛川一带,以配合东北军、西北军作战,造成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战则能胜、和则有利的局面。

叶剑英在联军参谋团会议上,分析敌我友态势说,对在军事上集中主要兵力,到东部正面防线,对付由潼关方向西进之敌,摆成一个鳝鱼篓子形,让敌人能进不能出,进来就把他吃掉!在此期间,叶剑英尽力协助周恩来奔走于东北军、西北军和国民党留守西安人员之间,艰苦工作,维护团结,稳定局势。

他们看望在事变中负伤的侍从室主任钱大钧和原陕西省主席邵力子,表示慰问,希望钱、邵两人以大局为重,说服留守西安的国民党大员,坚持团结,抗战救国,帮助解除困境,劝他们派人到南京、奉化与蒋介石会谈,搞好各种关系。

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第四篇(9)

东北军、西北军内部在战与和的问题上存在的严重分歧,一直未能得到解决,自张学良被软禁后且有加重之势。

杨虎城头脑敏锐,韬略在胸。

但此时他要统一指挥十七路军和东北军,外有重兵压境,内有和战之争,处境日益困难。

叶剑英劝他派人到南京、奉化与蒋介石会谈。

搞好各种关系,处理各种棘手问题。

当时东北军中坚持同中央军交战的“少壮”派(主战派)竟扬言:“向叶参谋长来个兵谏!”他们找到周恩来、叶剑英,长跪不起,大哭大闹,强烈要求红军出兵帮助他们向中央军开战,救回张学良。

周恩来、叶剑英反复劝说他们要以民族利益为重,团结为上,不能“战祸起于萧墙之内”,被敌人利用,但他们听不进去,一直吵闹不休。

为了平息事端,叶剑英陪同周恩来继续奔走于东北军、十七路军的主战派、主和派各方,耐心说服仍无结果。

叶剑英出席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团以上军官军事会议发表讲话,劝说大家应该团结起来,加强“三位一体”,巩固统一战线,争取张将军早日返回,共同抗日,收复失地,使我们祖国能够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强大的国家。

杨虎城也在会上讲了话。

会后两派勉强达成协议:在张学良未回以前,坚决不撤兵;中央军如再进逼,不惜决一死战。

到会的40余名军官在决议上签了字。

接着在王以哲家里又召开三方最高军事会议,经过周恩来、叶剑英再三说服,最后作出宜和不宜战、促进和谈成功的决定,并决定派代表赴潼关与中央军代表在和谈文件上签字。

然而东北军少数“少壮派”仍然坚持主战。

2月2日上午,竟然闯入王以哲家中将其枪杀。

“二二”事件严重地破坏了东北军的内部团结,东北军广大官兵对王以哲遇害极为愤慨,追查杀手。

西安城内顿时谣言四起,充满恐怖气氛。

为了制止事态扩大,周恩来亲自到王以哲家吊唁,帮助处理善后。

叶剑英立即派刘澜波到渭南,向驻防前线的东北军将领传达“事件”的经过,宣传中共中央反对“二二”事件的态度,继续维护“三位一体”,坚持贯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同时,派刘鼎护送几个肇事者到三原云阳红军驻地,再转往平津,避免了东北军内部互相残杀。

处在斗争漩涡里的叶剑英协助周恩来、秦邦宪日夜奔忙,异常紧张和危险,稍有不慎就会使西安事变的成果毁于一旦。

经过他们一段奋力工作和各方斡旋,终于平息了“二二”风波,不久同南京方面达成了免于战争的协议,巩固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成果。

八、留守七贤庄,完成历史重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