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下旬,经过各地考试和学校最后复试,筹备处从1200余名考生中正式录取350名,备取100余名。
但是,当时碍于经费不足,100多名备取生不能入学。
这些人大多处于人地生疏、生活无着的境地,要求学校收容。
叶剑英和筹备处的一些同志很同情他们的处境,让入伍生派代表去谒见孙中山,提出全体学生愿把自己每天的伙食改为两餐,匀出一餐给备取生吃,让他们入学深造。
中山先生甚为感动,当面嘉许同学们这种团结友爱、同甘共苦的革命精神,勉励大家说:“命要革,饭也要吃饱,每天三餐不能减。
就是减少大元帅府的开支,也要让备取学生全入学。”
同学们感动得热泪盈眶。
叶剑英从这件事情上,看到孙中山为革命建校,对青年爱护备至的光辉榜样,又一次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5月5日,黄埔军校正式开课了。
孙中山亲自兼任学校总理,确定办校宗旨为“创建革命军”,以“亲爱精诚”为校训,倡导“团结、奋斗、牺牲”三大精神,仿照苏联红军的经验,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工作制度。
5月9日,他特别任命廖仲恺为校国民党代表,执行党代表的职权。
凡军校的一切命令公文必须由党代表签署交由校长执行,否则无效。
5月16日,举行盛大的开学典礼,孙中山亲自到校视察并发表演讲。
军校在校长和党代表之下设六个部,即政治部、教授部、教练部、管理部、军需部和军医部。
还聘请了一大批中外教官,组成了一支阵容相当可观的教员队伍。
叶剑英任教授部副主任。
军校规定,教授部除分工负责全校教学业务外,还兼管一些行政事务。
叶剑英一心按照孙中山、廖仲恺确定的办校方针办事,献身于教育事业。
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第一篇(15)
当年在黄埔军校就读的第一期生,曾当过国民党第七十三军军长的韩浚先生回首往事,说:“那时王柏龄抛头露面的多,但是在教授部里踏踏实实管教学的还是副主任叶剑英,这方面实际由他负责,由他主持。”
各学科、术科的课程安排协调,各教官之间的联络沟通、教学生活,以及备课和课后检查等活动,叶剑英都要积极参与。
除此之外,他还亲自担任几个队的兵器学、劈刺和战术课程及战术教程的教授和训练。
教学不只求知,还须笃行。
叶剑英非常强调实际演练。
他按照教程上已经讲授的诸原则,指导学生结合现场判断地形、地物、实际应用,如研究各种战斗,遭遇战、攻击防御以及追击退却、夜战、局地战等等。
同时,有计划有选择地指挥学生进行实地演练各种战术行动和协同动作。
叶剑英在担任军事科目教授中,始终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革命精神的灌输。
无论在课堂、课外,或同学生交谈中,他常常向大家介绍黄埔岛及其要塞的沿革及地形地貌、风土人情,以激励同学们的爱国心。
他利用出操和野外演习的机会,指引学生观看环岛的要塞炮台,使大家知道,这些炮台,大都建在鸦片战争时期,是两广总督林则徐抗击英帝国主义侵略的国防设施。
半个世纪以前,林则徐在珠江两岸配置数不清的交叉火力炮台,修筑如此坚固的要塞基地,令人叹为观止。
他还特意带几个同学们到要塞附近的村民中去访问,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给大家讲当年林则徐“寓兵于农,寓将于学”,组织农军配合官军抗英的情形。
他向大家介绍两年前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孙中山在广州蒙难,驻扎黄埔港,依托炮台,与叛军英勇作战的往事,意味深长地说:“中山先生把陈炯明叛乱的‘六?一六’定为雪耻日,作为军校开学盛典,有着十分重要意义,我们要记住这一天,永远学习和发扬中山先生不畏强暴的革命精神。”
叶剑英以辛勤的劳动赢得教官和学生们的爱戴,当年在军校任教的聂荣臻称赞“他是全校最有威望的教官之一”。
叶剑英在军校期间还有一个重大收获,那就是他在政治思想上经历了一个重大转折。
廖仲恺除了组织学生到广州听孙中山的演讲外,还时常邀请苏联顾问鲍罗廷和中国共产党人谭平山等人到军校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