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并非所有山林巫蛮都和“王师”作对。
经过半个月的观察,李耀逐渐发现,这一带的蛮族大约分成两类,其中一类是彻底的茹毛饮血、断发文身,浑身戴满了骨刺鼻环,居住在山林深处的石洞树巢中,以游猎为生。
这类蛮族,对王师的敌意就最深。
还有一类蛮族,却是居住在环境稍微好一些的地方,诸如溪流河谷的旁边,也会开垦农田,种植作物,过着相对稳定的生活。
这类蛮族就较为开化,日用器具都相对精美,也知道用藤甲布衣来遮掩羞体,甚至还有类似“城镇”的概念,在城镇之中,居住着一些面貌衣着和王师无异的“中原人士”,从事诸如打铁和商贸之类的活计,李耀在一座相对规模较大的寨子里,甚至看到过一个貌似“夫子”模样的白发老儒,带着十几个蛮族小孩,摇头晃脑地念书。
看来,此间亦存在着“生番”和“熟番”的概念,既有桀骜不驯,抵抗王师的野人,也有仰慕中原文化,服从中央王朝统治的顺民。
果然,李耀发现,这支招讨使大军的进军路线,似乎就是以十万大山中这一个个“熟番”城寨为目标。
每到一处城寨,当地土人虽然不能说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不过表面态度都还算恭顺。
特别是那名凌姓招讨使将大半个月前斩杀的蛮族结丹修士“黑阿鼻”的首级挑上旗杆,绕寨一圈之后,各个城寨的土人无不目瞪口僵,面色如土,愈发不敢犯上作乱。
他们将招讨使大军中的重伤员都留下来调养,又为大军准备了充足的食物、清水和丛林中必不可少的药物,甚至还有不少蛮族主动加入了招讨使大军的行列,各种花里胡哨的旗帜漫天乱飞,倒是令大军的声势愈发雄壮起来。
而那名凌姓招讨使也没有辜负这些土人的“期待”,每到一处,只要当地人表面恭顺,就从营帐中捧出一些……反正在李耀看来,好像是“圣旨”的东西,总之是朝廷册封当地蛮王峒主的意思。
得了册封,授了官职的蛮王峒主都喜不自胜,愈发卖力为王师准备起物资和兵员来。
这也是不少古修世界,中央王朝对付蛮夷的常规手段了。
招讨使,“招讨”二字怎么讲?就是对朝廷恭顺的蛮族,就“招”过来,纳入朝廷的官僚体系中,封他个官当当,再和他一起,去“讨伐”那些不恭顺的蛮族。
利用对方的内部矛盾,以蛮制蛮,才是高招,否则,光靠这点儿水土不服的中原军队,又怎么可能彻底平定穷山恶水的诸多蛮族?
李耀对普通蛮族加入“王师”不甚关心。
不过,除了普通蛮兵之外,随着招讨使大军深入丛林的消息传开,每到一处城寨,倒也有不少灵气缭绕的蛮族“奇能异士”前来投效。
什么耍蛇的,弄虎的,养鬼的,骑着河马、水牛、鳄鱼、梅花鹿的,各种奇形怪状的蛮族修士都从犄角旮旯里冒了出来。(未完待续。)
第1350章 李耀出山!
在李耀眼中,这些蛮族修士大多是炼气期的小家伙,偶尔有一两个筑基期的,那就是前呼后拥,被几十个花花绿绿的土人抬着,或者身边跟随着大批豺狼虎豹,蛇虫鼠蚁,排场大到了极点。
那凌姓招讨使,或许是抱着“千金马骨”的心思,又或者是帐下实在无人可用,却是将这帮杂技团一样的家伙一一收录,真是皇恩浩荡,求贤若渴。
就这样,每到一处巫蛮城寨,王师的队伍就扩充一轮,姑且不说这些蛮兵和巫蛮修士究竟能发挥多少战斗力,至少看上去是浩浩荡荡,气象万千。
而且,这些土人好歹有一桩好处,那就是比较熟悉当地的地形,随着他们的加入,王师再上征途时,就可以放出土兵和蛮族修士在四周查探,被敌人偷袭的几率大大降低,倒是省去不少麻烦。
凌姓招讨使将巫蛮修士单独编成一营,又打发不少蛮族士兵去照顾他们。
这些巫蛮修士在巫南丛林中,原本就是“陆地真仙”般的存在,都是各大城寨山峒和部落的守护神,蛮兵能在他们鞍前马后照料,倒成了莫大的光荣。
一时间,巫蛮修士整日在营中高谈阔论,大吹法螺,炫耀自己的厉害。
却不知道近在咫尺,还隐藏着一艘枭龙号,倒是将他们的牛皮听去了不少。
李耀结合他们的言论,逐渐勾勒出了此界的大致情况,亦知道了“朝廷”排遣凌姓招讨使来到巫南的用意。
是时候和他们近距离接触一下了。
半个月后的一天。
崇山峻岭深处的裂谷上方,从层层叠叠的枝桠之间,逐渐浮起了一名面色冷漠的少年。
这少年皮肤微微发绿,却是细腻至极,就像是一块碧绿色的温玉琢磨而成,又给人滑不留手的感觉。
说是少年,但仔细看去,他的眼角却布满了极细的纹路,一直延伸到了太阳穴左近,令他的双眼显得相当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