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汉不吃眼前亏,别在那些比你强大的物种面前逞能。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天,有一只狮子建议9只野狗同它一起去猎食。它们打了一整天的猎,到了最后一共打到了10只羚羊。狮子说:“我们得去找个英明的人来给我们分配这顿美餐。”
一只野狗说:“10只本身就很公平。”狮子很生气,立即将它打昏在地。
其他野狗都吓坏了,有一只鼓足勇气对狮子说:“不!不!我兄弟的话的意思是,如果我们给您9只羚羊,那您和羚羊加起来就是10只,而我们加上一只羚羊也是10只,这样我们就都是10只了。”
狮子听了这话之后感到十分的满意,说:“你是如何想出这个解释的?”
野狗回答说:“当您冲向我的兄弟把他打昏时,我就立刻增长了这点儿智慧。”
变通是一种本领,也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关键在于能否做到审时度势,灵活地去掌握。
首先,需要根据各种各样的信息去作出判断。能不能变通,变通的条件具备不具备都是要考虑的因素。其次,要选择变通的内容与方式,解决变什么、如何变、如何通的问题。再次,要能够把握变通的时机与正确的操作,做到神机妙算,得心应手。所以,变通绝不是随意而为的,其运用的妙处也正是一种高超的艺术。
万万不可当面揭人短处
在为人处世时,如果不太顾及别人的颜面和尊严,容易被人看不起,也会招来同样甚至是更厉害的“回报”。揭短、戳痛有时是故意的,那是敌视的双方用来互相攻击的武器。有时又是无意的,那是因为一不小心犯了对方的忌讳。有心也好,无意也罢,在待人处世中揭人之短、戳人之痛都会伤害对方的自尊,轻则影响双方的感情,重则导致友谊的破裂。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商人在街头看到一个铅笔推销员,心中顿生怜悯。他走过去,把一块钱丢进推销员的钱袋中,就走开了。没走几步,商人就听到后面有人叫他,他一回头,只见那个卖铅笔的人红着脸冲着他大声说:“你为什么无缘无故地给一个身体健康的推销人员一块钱呢?”商人转身回来从铅笔堆里拿了几支,说:“对不起,小伙子,我忘了拿了,希望你不要介意。”卖铅笔的说:“你我都是商人,我卖东西,而且是明码标价。你给我一块钱,又为什么不拿东西呢?你是不是瞧不起我,认为我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小商贩?”商人连忙说了几声“对不起”,然后就离开了。
这个商人的做法,无疑是伤了那个推销员的自尊心。众所周知,社会上那些有独立人格的人,都不可能接受别人善意的施舍或同情,虽然你尽量的表现出礼貌和无心,但在这些人看来,你还是伤了他们做人的自尊。
每个人都难免有不太光彩的过去和不愿提及的“伤痕”,或者有身体或性格上的缺陷。而每个人都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的这些短处。所以,与人相处时,切莫揭人短,否则很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
有一个年轻的姑娘长得很胖,吃了不少的减肥药,但总也不见效。她心里很苦恼,也最怕有人说她胖。有一天,她的同事小张对她说:“你吃了什么呀,像气儿吹似的,才几天工夫,又胖了一圈儿。”胖姑娘立马恼羞成怒:“我胖碍着你什么了?又不是吃你的,不喝你的,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小张闹了个大红脸。
明知对方的短处,却还要把话题往上扯,这自然就犯了对方的忌讳,遇到这种情况,人家不和你争吵才怪呢。
人无完人,每个人总有自己的缺点,但对于别人的缺点,我们不要刻意地去强调,应该抱以宽容的心,去体谅别人,理解别人。
一天,苏轼来到王安石府中,恰巧王安石不在。苏轼就在书房里随便看看,见桌面上有首诗稿:“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苏轼立马提笔写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意思是说王安石弄错了,菊花是不会凋谢的。之后,苏轼在黄州任职的时候,亲眼见到了菊花落瓣,立刻认识到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咏菊”诗,想向王安石赔罪,只是苦于找不到机会。
后来,苏轼忽然想起了王安石在他被贬黄州前提过的一件事,原来王安石嘱托他取瞿塘峡的江水。苏轼当时由于被贬,心中不服气,忘了这件事,现在想起来一定要办妥此事。不料由于车马劳顿,苏轼竟睡着了。醒来时问船公现在到哪儿了,船公说到了下峡,苏轼没办法,只得从下峡中取了水。
等见到了王安石,苏轼就改错诗句一事向王安石谢罪。王安石说:“你没看过菊花落瓣,我不怪你。”随后两人就谈到了取水之事,苏轼说已经带到了,王安石赶紧叫人生火烧水煮茶,但是茶色半晌才现。王安石就问苏轼:“此水何处取来?”苏轼说是中峡的,王安石笑着说:“你又骗我了,这是下峡的水,怎么能说是中峡的呢?”苏轼听后大惊,问他何从知晓,王安石教育他说,读书人不可轻下定论,凡事要寻根究底,并向他解释:“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只有中峡缓急相伴。太医院医官乃明医,知老夫之变症居于中脘,故宜用中峡之水作引。此水煮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见茶色半晌方起,故知是下峡水也。”
苏轼心悦诚服,离席谢罪。王安石又安慰他说哪有什么罪,并指出是因为苏轼太过于聪明了,所以容易疏忽。此后,苏轼再也不敢自视清高,他虚心求教,细心钻研,终于成为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词大家。
王安石对苏轼做错了的事,不但没有斥责他,反而中肯地劝说他,并且还指出苏轼是因为过于聪明、容易疏忽造成的。人有过错,这是很正常的事,就连圣人也有犯错的时候。所以,对待他人的过错,应该委婉地劝告,要顾及到对方的自尊心,即使他当时不明白不理解,事后回想起来,也会觉得你劝说的是对的。
口无遮拦,当面揭别人的伤疤是要不得的。即便对方当时没发作,但是你给对方心里留下的“伤痕”,依然是让对方很难平复的。
有位樵夫救了一只小熊,母熊很感激他。一天,母熊设盛宴款待他。翌日早晨,樵夫对母熊说:“你款待得很好,但我唯一不满意的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臊臭味。”
母熊虽心中不乐,但嘴上却说:“作为补偿,你用锤子打我的头一下吧。”樵夫照它的话做了。
若干年后,樵夫又遇到母熊,问:“你头上的伤好了没?”
“那次痛了一阵子,伤口愈合后,我就忘了。不过,那次你说我身上那股臊臭味的话,我终生难忘。”母熊回答说。
在交往中,不要以为我们很熟悉对方,甚至有恩于对方,就可以随意取笑对方的缺点、短处。要知道你的取笑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很多时候是很难理解的,甚至是无法弥补的。
有时候,对方的缺点和错误可能让你难以容忍,但即便是这样,你在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足时,仍要顾及场合,不可当面揭短,伤对方的面子。对于别人在生活中遇到的某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最好不要当面讨论,否则很有可能令对方感到尴尬。
有的促销员为了推销某个品牌的化妆品,不仅在顾客面前喋喋不休,而且常借顾客脸上的“缺陷”来展示化妆品的优越性。李女士就曾在某超市遭遇过尴尬的一幕。
一天,李女士来到一家超市购买防晒霜。当其在货架上拿起一瓶常用的某品牌防晒霜时,站在一旁的促销员赶紧告诉她,该品牌防晒霜效果差,起不到防晒作用。随后,促销员便向其推荐另一品牌的防晒霜。促销员此时根本没注意到李女士的不悦,仍喋喋不休地向她推销该产品。“你脸上这么多雀斑,用这种防晒霜既可抵挡紫外线的侵入,又可起到护肤的效果。”李女士一听此言,环顾一下四周,见很多人都在注视自己的脸部,立即羞愤地跑出了超市。
我们看到这位促销员为了推销某商品竟拿顾客的“短”处来演示,这严重伤害了顾客的自尊心。总之,有心也好,无意也罢,当面揭人短都会伤害对方,甚至导致双方关系破裂。
每个人都有所长,亦有所短。交谈时要有分寸,一旦触到了对方的短处,就相当于踏进了社交“雷区”。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一下,别由着自己的性子和习惯来说话。要善于发现对方身上的优点,多夸别人长处,切忌抓住别人的短处大做文章,只有这样才能和和气气、皆大欢喜。
常言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在人际交往中,只有相互尊重才能和谐共处。
“礼”不可随随便便送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传统上很注重礼尚往来。“仁、义、礼、智、信”,其中“礼”是中国儒家思想最经典、最辉煌的一页。至今还备受人们的推崇。因此,送礼也就成了最能表情达意的一种沟通方式。在当今社会,“利”和“礼”是连在一起的,往往是“利”、“礼”相关,先“礼”后“利”,有“礼”才有“利”,这已经成了交际的一般潜规则。送礼的功夫要做到家,就要做到既不显山露水,又能够打动人心。
(1)不送没用的东西